
您是否對催眠感到好奇?或者,您正在尋找安全、可靠、具有職業道德的催眠療法?
美國心理治療師,兼臨床催眠治療師陳思含,在全人整合式的蛻變工作中,可在專業評估適當的情況下,應用催眠療法協助案主。(很抱歉,現已不接受單一的催眠療法要求,一律根據評估結果和合作過程,經雙方同意後,適度應用催眠為協助技術之一。)
催眠是直接與潛意識互動的技術,可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效果也受到科學研究的證實。西方早已應用催眠於正統醫學當中,連美國的頂尖醫療機構 ─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與醫院(Johns Hopkins)、梅約醫院(Mayo Clinic)─ 都認同了適當催眠的功效,並結合在其醫療服務中。
但在東方往往因為一般大眾的誤解,以及因為少數催眠師嘩眾取寵的作法,而被誤以為是一種上不了臺面的魔術或騙術。加上媒體的誤解與渲染,甚至使民眾認為催眠可以操控人心、用於犯罪行為或不良的用途。錯誤觀念不勝枚舉。
人人都可以學催眠、可以當催眠師,但催眠既然是與潛意識互動,必然存在著心理學專業的層次,所以尋求一位具備心理治療背景的專業人士為您進行催眠療法,會是相對安全的選擇。而且心理治療專業人士的職業道德要求規範,也能進一步保障您的權益。
這就像是由正規訓練而成的醫師進行開刀手術,和由沒有正規完整醫學訓練的人自學開刀後就進行手術,兩者的差別。拿手術刀剖腹「開刀」,誰都可以下刀切開,但是怎麼做才安全、怎麼做才能給病人最好的結果、究竟該不該或需不需要開刀、要考慮哪些後續與長期的影響,其實都需要真正的醫師專業能力去判斷和值行。催眠就像是對心理開刀、進入潛意識,雖然催眠本身非常安全且沒有副作用,但是任何東西用錯了或濫用總是會產生不良影響。怎麼做才是對當事人最好的,就是專業心理人士的判斷了。
然而,催眠療法並非大部分的心理師的常規訓練,而是需要在基礎的心理專業課程外自我進修的項目,所以心理師在沒有受過催眠訓練的情況下,對催眠的瞭解不見得比一般大眾多,即使是心理專業人員也可能對催眠有所誤解或誤用。當您尋求催眠協助時,建議您進一步了解催眠師的背景,是否同時具備心理治療專業背景和催眠訓練。
另外,陳老師也常遇到有人在初次聯繫時就直接要求做催眠。基於專業上的考量,陳老師從沒同意過。原因是,如果沒有足夠完整和深入的專業評估,就像賣成藥一樣有人想要就提供,那麼這個「成藥」(當事人逕行要求的催眠)是否真的適合當事人的狀況、是否安全、是否有效、如何使用最好,都是未知數。對於有興趣採用催眠療法來幫助自己的當事人,陳老師總是說明:必須先評估了解,再決定是否使用催眠、如何使用。
催眠可以用來做些什麼呢?催眠已被證實可以有效使用於:
- 改善失眠
- 減輕焦慮
- 減輕壓力
- 增加自信
- 潛能開發
- 習慣改變 (例如戒菸、飲食習慣、拖延……等等)
- 疼痛控制(例如牙科止痛、生產止痛、慢性疼痛、燒燙傷……等等)
- 提升受孕率
- 加速手術後恢復
- 加速身心疾病療癒
- 改善心因性的生理症狀(例如大腸激躁症、某些情況的性功能障礙與性冷感、無法解釋的不孕、非生理病因的心悸、胃痛、發抖……等等)
以上僅是部分例子。在美國有不少專業運動員使用催眠來達到更優秀的表現;也有研究發現催眠對於大腸激躁症的改善效果,比常規的醫學治療更好,甚至有些研究者主張把催眠當作大腸激躁症的第一線療法。催眠絕對不是萬能,但是能夠應用的範圍實在廣泛到一言難盡。
不過,催眠不應該被當成是深度心理議題的捷徑、企圖以短期的催眠療法取代深度的心理會談工作,以免造成不良的影響。
陳老師重視催眠的安全性與道德性,不為了迎合市場而刻意製造戲劇效果,並且期望當事人可以建立永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提供的臨床催眠療法往往不同於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
關於更多的催眠知識,請參考陳老師撰寫的催眠療法主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