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以應用於非常多的情況,大家比較有印象的娛樂表演只是其中一種,但催眠也可以運用於臨床上的身心困擾。我的證照和頭銜雖然是「臨床催眠治療師」,但這樣的頭銜只是為了區隔「解決身心困擾」和一般的「娛樂表演」而已,並非哪一類的催眠師就比哪一類的催眠師優秀或高階,只不過各有所長。
已經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實,催眠可有效協助案主改善負面情緒、緩解焦慮、壓力控制、幫助睡眠、疼痛控制、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戒癮、解除心因性的生理問題、開發創造力、改善注意力、潛能開發、提高受孕機率……等等。
臨床催眠治療的本質就是要讓案主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接受催眠治療師的幫助,所以「放鬆」是必然的。因此,有焦慮困擾、壓力大的人,都能透過催眠得到幫助。受到失眠之苦的人,可以透過催眠學習如何放鬆身心、幫助自己入睡。
在美國,已經有很多產婦接受催眠止痛方式生產,也有牙科止痛,甚至連重大手術都可採用催眠止痛法,把藥物和侵入性處置的使用降到最低。這些不是邪魔歪道,而是被各大醫療機構和醫界認可的科學止痛方式。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方面的研究,甚至發現催眠療法的效果,比其他醫療處置更顯著,西方的專科醫師甚至推薦以催眠療法做為腸躁症的第一線治療選項。
戒菸,大概是美國的臨床催眠師的最大業務了。是的,催眠可以戒菸,也可以戒酒、戒毒、戒賭、戒網路成癮……等等。基本上,催眠可以「改變習慣」,並不一定要嚴重到「成癮」才能使用催眠。但面對成癮問題,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有些人可以只單靠催眠治療,但有些人除了催眠以外,還需搭配醫師的照護或其他支援,才能成功又安全地戒癮。我的催眠老師(註)就特別重視戒菸的技術,敢強打「催眠三次,成功戒菸」。雖然我向他拜師學藝、取得證照,當然也學了這個技術,但以台灣目前的風氣來說,我猜想如果打出這樣的口號,我應該會被惡意找碴的訟棍告死吧?
我也曾以催眠使數名當事人成功受孕。不孕、受孕,除了有生理成分外,很多時候也有心理層面的因素,而催眠能夠透過放鬆、化解某些心理或情緒的關卡,進而調整身心狀態,使得受孕機率提高。
醫學上有不少疾病或症狀是來自於心理因素,或查不出具體原因。固然有些人會選擇心理治療去解決深層的心理困擾,但有些人並不想投資得那麼深入、只求盡快解決生理症狀。如果當事人的狀況合適,這時候臨床催眠治療就是一個選擇。
有時候催眠可以直接改變案主的問題,有時則是間接使案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端看每個案主尋求催眠的原因和個別的狀況而定。
這並非表示,催眠是萬能的、什麼都能解決。通常催眠能解決的議題是「心因性」的議題。若有非心因性、純生理性的因素存在時,仍然應接受醫師治療,催眠可作為輔助。
還有,在某些狀況下,無論是要解除生理、心理、或行為的困擾,不當的試圖抄捷徑,輕則無效,重則產生反效果。究竟催眠是不是一個好選擇,應該由同時具備心理治療專業和催眠療法專業雙種能力的人士進行評估與建議。
催眠治療的效果,會根據許多因素而定。這些因素,除了催眠師本身的能力以外,還有很大的部分是被催眠的當事人所設定的目標是否適當、配合度如何、是否有催眠師所不知道的干擾性議題存在、療效產生後是否繼續維持或是被破壞……等等。在各種因素都不是問題的前提下,催眠治療的效果通常很好,而且因為我偏好教給當事人獨立永續自助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只要當事人繼續做到自己的功課,通常都能夠長期維持治療效果。
至於催眠治療的效果何時顯現,這有非常大的個別差異。由於催眠是一種與當事人的潛意識合作的過程,所以並非催眠師主導一切,而是當事人的潛意識為主導。根據當事人潛意識的智慧和導向、目標與催眠方式的規劃、當事人的配合度,有些人可以在催眠當下立刻體驗到效果,有些人可能是催眠療程過後幾天,也有些人需要更長的時間。還有些人是漸進式地慢慢改變,但正因為是漸進式的改變,當事人有時候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催眠治療效果正在發生。
我猜很多人都在想「前世今生呢?回溯呢?你怎麼沒提到?」因為這個題目必須另寫一篇啦!
註:在「關於催眠師」的文中,會介紹這位老師。
催眠的理論、技術、觀點非常多元。本文所提供的資訊僅屬陳思含老師個人立場。
2020年8月8日補充:由於助人取向的催眠療法有如對心理開刀,需要具備專業倫理且有催眠訓練的心理治療專業人士進行整體評估、深入了解後,方能決定是否適合使用催眠、若要使用又該如何進行,於是過往主動要求催眠療法者多半被拒絕。現已全面停止接受催眠要求,節省雙方無效溝通時間,敬請見諒。若需協助,請採取整合式的「蛻變工作」,透過蛻變工作的療程,依專業判斷是否適合採用催眠技術作為輔助工具。本網站保留催眠相關之舊文章,作為相關教育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