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用字!你選的字會影響你的效能!
一個看似普通的字眼,卻相當有力,會嚴重破壞你的能力,也會造成別人的反彈。
作者:蘇珊.海特樂博士 (Susan Heitler, Ph.D)
編譯:陳思含
你想不想要快速「升級」你與自己、同事、親密伴侶的溝通方式呢?那就把「應該」從你的字典裡刪除!
對,你「應該」要好好照顧你的孩子,你也「應該」要準時繳帳單。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應該」這個普通的字眼,卻會大幅減低你的力量、對你造成不良影響。當你說「我應該……」、「你應該…」之類的話,很奇怪的事情會發生:「應該」這兩個字會阻礙你的能力。請容我說明。
在我的心理治療工作室,我和我的同事使用一種叫做肌肉測試的技術,也稱為肌肉運動學,用以評估一個人是否狀態良好,或是否處於壓力狀態。如果你的情緒狀態平和,你可以輕易地在身側抬起手臂、與地面保持平行,即使我輕壓你的手臂,也不會掉下來。如果你處於壓力狀態中,我只要出一點點力,就可使你的手臂往下掉。
我曾經對一位丹佛野馬隊 (Denver Broncos) 的專業美式足球員做肌肉測試。當這位超級強壯的男人正常地跟我說話,我請他向旁邊伸出他的手臂,無論我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降下他充滿肌肉的臂膀。可是當我請他回想另他不悅的經驗時,我才輕輕碰了他的手臂,他的手臂就「碰」地墜下。他的肌肉就像變成棉花糖一樣。

Photo by Dustin Bradford/Getty Images. https://predominantlyorange.com/2018/09/01/denver-broncos-roster-53-man-roster-unofficially-set/
使用「應該」這個字眼
如果我請這位足球員複誦我以下的句子,每說完一個句子我就測試他一次,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
- 「我想要拜訪奶奶。」
- 「我可以拜訪奶奶。」
- 「我應該拜訪奶奶。」
- 「我必須拜訪奶奶。」
很有趣地,第一、二句話,他的手臂伸得直挺挺的。「應該」則把他的手臂變成了棉花糖,我輕輕一碰,他的手臂就往下掉了。
當我最近和一位同事做這個實驗時,我也測試了第四句話「必須」。你認為出現了什麼情況呢?如果你認為「必須」和「應該」的效果相同、使肌肉進入無力的壓力狀態,你猜對了。
在觀察到「應該」和「必須」所造成的影響後,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把「應該」改成「可以」或是「想要」吧。以下是一個例子。
在最近的心理治療工作坊,貝蒂自願示範肌肉測試,談談她感到挫折的一個議題。貝蒂通常很愛拖。現在她愛拖延的壞習慣使她越來越焦慮,因為她好像沒辦法坐下來來完成她的報稅文件,而截止日期就快到了。(美國的稅務制度和報稅程序很複雜麻煩,大部份的美國人都很受不了。) 貝蒂越是生氣地告訴自己「你真的應該現在就把它做完!」,她就越難動手。後來她改對自己說「我可以現在就它做完。事實上,我很想現在把它做好。」
我問貝蒂,當她使用「應該」這個字眼時,她的感受是什麼。
貝蒂說,有時候「應該」會引起罪惡感,有時候是焦慮。有時候像是他人試圖控制她、指揮她,所以聽到「應該」兩個字就引起她叛逆的天性:「我不要!」有時候「應該」似乎製造了壓力感。
若把「應該」使用於過去式,像是「我昨天就應該做好」,也會造成問題,引起罪惡感、憂鬱、阻礙學習。
幸好過去式的「應該」所帶來的負面能量,可以透過接下來的想法改變:「對,我沒昨天做,但我昨天去外面享受陽光也很好。」
當貝蒂不使用「應該」,而對自己說:「我現在可以做報稅文件……」或「我現在想要坐下來處理稅務……」,她感覺到正面的激勵。最好的是,她可以看見自己坐下來填寫文件!
下一個例子,是一位自體免疫疾病復發的女性,名叫茱蒂,對她的先生亞隆使用「應該」。
茱蒂心想:「我已經病了一整個星期。他真的應該幫忙打理家務。」茱蒂的「應該」使她認為亞隆理所當然要幫忙,也因此對於亞隆的不願意感到生氣。
茱蒂對亞隆使用「應該」的時候,結果更糟。「我真的認為我生病時你應該要多幫忙。」她難過地對她的先生這麼說。亞隆也生氣了,他覺得很受傷。這家庭現在出現了憤怒、緊張的關係,外加茱蒂本來就為自己無法正常理家而感到挫折。
茱蒂試著改用「可以」和「想要」:「我很想要亞倫可以多幫忙我一點。」她的憤怒原本來自「應該」和理所當然的態度,這下憤怒不見了。茱蒂嘆了口氣,然後溫柔地微笑,說:「現實就是,他下班回到家已經非常累了,他總是要打個盹。我很感謝他那麼努力工作,使我們衣食無缺。」
這個「應該」的故事重點是……
當你想要說「應該」的時候,把它代換成「可以」或「想要」。
避免對自己使用「應該」,可以使你保持力量。避免對他人使用「應該」,能防止你產生理所當然的心態,因而不會激怒自己和他人。
相對的,「可以」和「想要」則能維持個人的安樂和良好的關係。
一位讀者的「應該」經驗
這最後一個小故事,來自一位讀者的分享:
「昨晚我在我的女性成長團體建議:『維若妮卡已經好幾個禮拜沒有來了,你們是否認為我們當中應該有人要打電話給她?』
令我驚訝的是,大家的反應都很防衛:『我已經試過了。』『我上禮拜已經寄了e-mail給她,她一直沒有回信。』從他們僵硬的肢體語言和不耐煩的語氣當中,我可以感覺到緊張的氛圍。
讀過你的文章後,我改變了用字:『是否有人想要再試試看聯絡維若妮卡呢?』兩位女士馬上主動願意打電話給她:『當然,我很樂意看看她怎麼了。』『我希望她很ok。』『我想確保她仍然覺得自己是受到這裡歡迎的。』」
謝謝這位讀者的分享。
蘇珊.海特樂博士 (Susan Heitler, Ph.D)是美國資深且傑出的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被列為全美前十大婚姻治療專家之一,畢業於哈佛大學與紐約大學,著有暢銷書,如《愛就是彼此珍惜─幸福婚姻的對話 (The Power of Two:secrets to a strong & loving marriage ) 》、《From Conflict to Resolution》。海特樂博士允許與她有淺交的我(陳思含)翻譯其部落格文章,並完全授權我可視文化需求編輯調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