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有越來越高的離婚率,也就表示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孩子來自於離婚家庭。
有一次,我在大學授課,下課時間偶然聽到幾位學生在聊天。其中一位心情不好,因為父母最近離婚了。圍繞在他身邊的溫暖好朋友們,一個個替他加油打氣。可是最令我感到有趣的現象是,那一群好同學們,竟然七嘴八舌地說「我爸媽也離婚了」,藉由自身經驗告訴這位「新同志」一切都會好起來。
有時候無法改善的怨偶、不健康的婚姻關係,結束了可能對每一個人都好,尤其是對小孩。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包括父母不健康的婚姻關係),對孩子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傷害性可能是一輩子的。
但是離婚要離得好,並不只是家長雙方各自拿到自己想要的,就叫做離得好。在離婚的過程中、在離婚後的日子,如何盡量把對孩子的衝擊降到最小,並且不再製造不必要的傷害,是最基礎的必要功課。
然而,我看到我們社會上有非常多的離婚家長,因為種種的私人因素(或自以為的「為小孩好」),而試圖離間孩子與另一位家長,甚至完全阻饒孩子與另一位家長維持關係。殊不知,這叫做「親子離間」(parental alienation),對於孩子有嚴重的傷害,等於是一種兒童虐待。
親子離間並不只是發生在離婚關係中。有時候家長並沒有離婚,就已經發生這樣的現象。在華人文化中,還可以看到不一定是配偶、伴侶有親子離間的行為,甚至可能跨世代,由祖字輩去離間孩子與某一位家長。
有時候,這也是離間者試圖利用離間孩子去延續對另一位家長的傷害。這種心態與行為,也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代理人家暴」(domestic violence by proxy)。
根據孩子年紀的不同,發展程度與發展關鍵任務也不同,所以我無法在此簡短而全面地敘述親子離間所造成的影響。但若要概論,可以說是,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與家長們維持健康良好的關係(除非某一位家長的確不可改變地對孩子有傷害性),即使偶有不滿或意見不合,但關係的本質應該是穩定而健康的;親子離間往往會把孩子「洗腦」成認為某一位家長是全然的壞人、該被切割,孩子充滿負能量,於是孩子表面上似乎很乾脆地選邊站,其實違反了先天上對於依附的需求,也可能對身分認同的發展、自尊、親密關係發展等產生破壞,「洗腦」也可能造成許多情緒問題。
我曾經接過一個案子,是青春期的女孩,強烈厭惡父親、拒絕與父親相見,甚至指控父親曾經性騷擾她。其實這是母親對女孩洗腦的結果,而這種假性記憶使得女孩產生了心理創傷,同時也嚴重傷害父親。
同時,被離間的家長,等於持續受到離間者的傷害。許多家暴施暴者、病態自戀狂,常常會採用親子離間的手段來傷害另一位家長。
可惜,台灣的社會似乎並不重視親子離間的議題,倒是有非常多的家庭上演了這樣的戲碼,大家習以為常,而不認為讓孩子自在地與兩位家長維持關係是極為必要的。甚至,阿公阿嬤也加入了這場混戰。
美國的蘇珊.海特樂博士 (Susan Heitler) 最近發表了一篇親子離間的文章,成為美國最大的大眾心理學網站之一的熱門文章,可見這個議題現在在美國有多火熱。但即使在美國,仍有許多司法轄區並不承認親子離間的存在,不針對此議題做出處置,而有某些轄區正視親子離間、有相關的處理辦法。海特樂博士的文章中的部分資訊也許只適用於美國,並且以心理治療師為本文閱讀對象,但文章整體的概念仍淺顯易懂地適合大眾閱讀,所以我仍翻譯出來與中文讀者分享。
真心希望我們的社會更重視保護這些孩子。
親子離間:治療師該知道的事
診斷和治療可能很棘手。這是陷阱與提示的相關指南。
作者:蘇珊.海特樂博士 (Susan Heitler, Ph.D)
編譯:陳思含 在台北的美國心理治療師
原文發表日期:2019年9月20日
原文網址: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resolution-not-conflict/201909/parental-alienation-what-therapists-need-know
- 一位苦惱的離婚母親說,原本愛媽媽的女兒,去完爸爸家回來後,變得對她很不尊重,而且有敵意。
- 一位離婚父親的十二歲兒子主要和媽媽同住,這位父親說,兒子表示:「如果我必須在諮商中見到他(爸爸),我會傷害我自己!」兒子堅持不要和爸爸有任何往來。
在這些案例中,親子離間看似很明顯。然而,辨識潛在的離間、正確診斷、並治療這種現象,可能實際上有挑戰性。
兒童精神科醫師Richard A. Gardner在1980年代為這個現象取了名字,但其實這個現象在更早就被發現了。親子離間是一位離間者家長採用貶低嘲諷(通常根源於投射)、侮辱罵人(例如「他是個笨蛋」)、把小過失誇大、和不實指控等手段,使孩子討厭那位靶子家長(被離間的家長)。
被離間的孩子會模仿複述離間者家長對靶子家長的過度負面觀點,好像那些觀點就是他們自己的一樣,猶如邪教信徒模仿複述邪教領導者的信念似的。
這樣的結果是,這孩子對靶子家長會有不必要的敵意(輕度離間)、抗拒親子時間(中度離間)、和/或斷絕往來(嚴重離間)。
親子離間的診斷
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治療師和評鑑人員常常看不出親子離間。
心理病理的評估
靶子家長一般會表現得很焦慮、憂鬱、和憤怒,可是在這種走投無路的情境下的反應背後,通常都是健康的心理。
離間者家長,反之,通常表現得很平靜、冷靜、和迷人,所以看起來更討喜。他們的謊言很有說服力。離間者和孩子所說的版本相似,顯得可信。
然而,在離間者圓滑的外表之下,藏著B類人格疾患(B型人格障礙):
1. 邊緣型——情緒過度反應、分裂等。
2. 自戀型——利用孩子做為對付靶子家長的小兵,而忽略孩子的需求
3. 反社會型—— 沒有罪惡感地說謊和傷害他人。
沒有人格障礙的家長,絕少會有親子離間的行為。
要評估潛在的親子離間,需要建立什麼假設?
探索孩子對於特定家長的負面觀點是否有以下的可能原因。可能有不只一點。
1. 負面的家庭狀況,例如酒精成癮。
2. 來自言語虐待、性虐待、和/或肉體虐待的危險。
3. 離間者對孩子的洗腦。
當孩子對一位家長的負面反應來自於負面的家庭狀況、虐待、或輕度的離間時,孩子仍然會想要與那位施虐的家長維持關係。受到嚴重離間的孩子,則會發展出分裂的觀點。他們堅持離間者家長是完全的好;他們漸漸地徹底拒絕那位「完全的惡」的靶子家長,即使那位靶子家長事實上才是情緒較健康的一方。
親子依附的模式呢?
離間者家長在撫育當中混合了製造焦慮的互動,創造了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病態的關係糾纏、不可靠、過度控制、使孩子承擔父母或配偶的角色。即使靶子家長以前是很好的父母,也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可是隨著離間者用負面言論,和扭曲或不實的記憶去破壞,孩子與靶子家長便越來越不親。
Gardner醫師詳述了被離間的孩子的八項特色,還有區辨輕度、中度、嚴重狀態的判斷標準。Amy Baker(發展心理學博士)與 Paul Fine(臨床社工)在2008年為治療師和靶子家長勾勒出離間者家長的十七個手段,以及如何面對這些手段。在《心理布告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最近的一篇文章中,Harman, Kruk, 和Hines (2018) 闡述了親子離間等同兒童虐待,產生的後果可能比肉體虐待或性虐待更為有害:憂鬱、焦慮、成癮、關係問題、和自殺。
1. 詆毀:一再對他人抱怨靶子家長。
2. 不合理的抱怨:不想見到靶子家長的理由並不合理。
3. 缺乏正常的矛盾:用完全的好與完全的壞來看待離間者與靶子家長。
4. 假性的獨立思考:自認為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實際上是受他人影響。
5. 反射性地支持離間者:無論是非對錯或脈絡,一律反射性地站在離間者那邊。
6. 缺乏罪惡感:對自己如何對待靶子家長,毫無罪惡感。
7. 說故事的學舌鳥:在敘說事情時,說法和離間者一模一樣。
8. 敵意擴散:除了對靶子家長有敵意以外,甚至對靶子家長的親朋好友或有關係的人,都有敵意。— Gardner醫師的八項被離間的孩子的特色。陳思含摘要整理。
親子離間的治療
除了一個例外,在治療輕度、中度、和嚴重的親子離間時,治療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要成功治療嚴重的親子離間,額外取得法院命令強制當事人配合治療,是有必要的。
輕度至中度的親子離間
有效的關係重整治療(reunification),有賴孩子和被離間的家長一起參與治療。儘管被離間的孩子說:「我不想看到我爸;我太焦慮了」,治療師必須要他們都一起參加。對被離間的孩子進行太多個別治療,會鞏固離間,而非消除離間,所以不建議。
雖然初期準備性的個人會談可能有幫助,但是親子離間的治療始於療癒性的親子互動。治療師的工作是扶持正向的親子連結。一個技巧是,請家長帶他們親子二人都能回憶的過去有趣經驗的紀念品來。
一旦孩子和家長再度經歷溫暖和情感,他們可以列出孩子對這位家長的負面信念,然後繞回去處理那些信念。
最後,治療師對他們解釋親子離間,包括投射,來幫助孩子在另一位家長未來試圖離間時有免疫力。
治療嚴重的親子離間
親子離間治療師的先鋒Linda Gottlieb強調,嚴重的親子離間——離間者阻擾已分配的親子時間、隱瞞孩子在校的資訊或醫療資訊——需要法院強制:
1. 孩子搬家到靶子家長家中同住,至少三個月。
2. 禁止離間者家長與孩子有任何聯繫,無論是面對面、簡訊、電話、電子郵件、還是社交媒體。
3. 明訂違規的罰則,像是罰金或監禁。
4. 禁止再有離間的行為,並且或許也可以強制接受熟悉親子離間的治療師的治療。
在嚴重的親子離間中,為了把孩子從忠誠度的衝突中解放出來,法院強制暫時分開,是必要的。忠誠度的衝突會使關係重整難以成功。被嚴重離間的小孩,不敢允許自己享受和靶子家長在一起。他們相信自己完全依賴離間者家長。靶子家長的溫情,尤其是讓離間者家長知道他們有在互動、甚至對靶子家長有正面感受,可能造成離間者家長的憤怒或遺棄。
治療離間者家長
治療師們首先需要清楚地傳達:離間行為會傷害小孩。Kruk的文章寫得很好,說明了被離間的小孩所受到的負面影響。
明確指出什麼樣的行為會離間小孩,很重要,或許可透過Baker與Fine的十七個手段的清單,並請離間者家長舉例自己何時有意或無意地做了那些事。建立這樣的覺察,並且說明那會如何傷害孩子,是必要的。
然後我會使用這影片中所示範的「最好的可能」(Best Possible Light)技巧。這種視覺化技巧可以幫助離間者了解他們的離間行為的目的,然後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達到相同的目的。
探索親子離間的原生家庭模式很重要。親子離間常常是一代傳一代的。看看離間者的父母是否現在積極地參與目前的問題。
要注意,這個治療的目標並不是改變性格,而是聚焦在問題上:停止離間行為。同時,處理憤怒、焦慮、憂鬱也可能很重要。
治療靶子家長
資訊可以撫慰,或至少幫助,靶子家長初始的恐慌和困惑。
靶子家長也可能有顯著的憂鬱、憤怒、和焦慮。要快速治療這些負面的情緒狀態,我主要使用我的書《不開藥的處方單》(Prescriptions Without Pills)裡面的技巧。認知行為療法和心理動力的技巧也可能很適合。
當孩子對某位家長有敵意,那位家長當下可以有什麼反應呢?上面所提到Baker和Fine的文章,提供了很多智慧。
當地的支持團體對靶子家長可能有幫助。知道自己不孤單,並且可以和遭遇相似困境的朋友們分享資訊和挑戰,通常能使他們感到寬慰。
此外,參加這兩個(美國)全國性的團體,可能非常有益:Parental Alienation Study Group 和 Family Access – Fighting For Children’s Rights。不需會費。這些團體持續教育精神心理衛生專業人士、法律專業人士、靶子家長、靶子祖父母,關於親子離間的最新發展。
最後,理想中治療師可以幫助靶子家長選擇一個大致的反應方式。在他們能擁有的聯繫方式中,如何最到最好的利用?找個好律師來爭取孩子?這些決定可能很困難,沒有哪個單一答案是最好的。
小心
全世界都需要更多懂親子離間、能評估和治療親子離間的治療師。同時,治療師們需要認真研究以及專門的訓練來有效地幫助這些淒苦、有挑戰性、卻又非常有成就感的案子。
譯者註:由於海特樂博士所提供的許多參考資料是長篇的學術文章,考量版權與內容的複雜性,故決定不適合在此翻譯或節錄分享。日後若有機會,我會再刊登我自行整理出來的文章。
蘇珊.海特樂博士 (Susan Heitler, Ph.D)是美國資深且傑出的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被列為全美前十大婚姻治療專家之一,畢業於哈佛大學與紐約大學,著有暢銷書,如《愛就是彼此珍惜─幸福婚姻的對話》(The Power of Two:secrets to a strong & loving marriage )、《From Conflict to Resolution》(從衝突到解決)、《Prescriptions Without Pills》(不開藥的處方單)等。海特樂博士允許與她有淺交的我(在台北的美國心理治療師–陳思含)翻譯其部落格文章,並完全授權我可視文化需求編輯調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