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童年創傷,很多人腦中只會浮現「可憐的小孩」的畫面或印象。殊不知,童年家庭創傷猶如一輩子的詛咒一樣,即使當時的小孩已經長大成人,往往都還受到這個詛咒的影響,可是他人已經不再能給予如同給予小孩的憐憫之心了;同時,身為受創的成人,又要如何在成人的自律與自我責任當中,平衡創傷帶來的影響呢?
童年家庭創傷沒有療癒的成人,其實內在都還是那個受傷的小孩。療癒,能使我們「轉大人」。
可是許多人忽略了自己童年家庭創傷經驗,可能毫無覺察,卻只聚焦在後期的創傷經驗上。
最近會談時試著說明童年家庭創傷所帶來的發展議題和嚴重性,以及童年家庭創傷和後期的其他創傷經驗的不同影響。
同樣都是創傷,但是創傷發生的時間、狀態、關係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心理學中有著發展階段的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生命中的各個階段有特定的發展主題與發展任務,若是在那個關鍵階段沒有發展好,可能就會出現「發展停滯」或「發展卡關」的問題,並且如影隨形跟著我們一輩子。
而成年前,正是最複雜、最關鍵、最重要的發展期,而且越年幼時發生的傷害,對我們的影響越大。
此外,家庭關係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個關係,也是最關鍵的關係。
比方說,在嬰兒時期,我們需要主要照顧者給我們妥善的基本生存照顧,給我們食物、營養、衛生、健康、安全,才能活下來。當我們餓了卻沒人餵、尿布髒造成不適卻沒人理睬、冷到痛苦卻沒人幫我們保暖……種種的生存需求被慣性忽略時,就會在我們還沒有語言能力的階段,破壞了我們發展「生存的安全感」。
在嬰幼兒時期,我們需要被呵護,或僅是需要基本的肌膚之親、注視、擁抱、主要照顧者看著我們微笑,可是主要照顧者卻不能滿足我們的這些情緒需求時,我們感到親密、安全、信任的發展任務,可能就受到了破壞。
如果我們童年時慣性受到家庭的情緒忽略、精神操弄、不符合發展階段的養育、甚至精神虐待與身體虐待,我們可能會受創,而創傷帶來的影響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 除非我們療癒、化解它。
如果我們的童年家庭創傷使我們覺得渺小,我們很可能會一輩子帶著這種渺小的感受,也許變得缺乏自信、低自尊,或是試圖過度補償而成為自大狂。
如果我們的童年家庭創傷使我們覺得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我們很可能一輩子都如同驚弓之鳥、過度警戒,總是擔心、緊張、懷疑,成為別人眼中疑神疑鬼的神經質、過度管理的控制狂、或是嚴重到產生焦慮障礙。
如果我們的童年家庭創傷使我們覺得不被愛、孤單,我們很可能一輩子都覺得自己不被愛、孤寂,也許自暴自棄、放棄與他人的連結,也許過度討好他人、渴望被愛,也許過度控制他人、怕別人離開,也許在面對人際關係時傾向於濫竽充數、而非寧缺勿濫……不健康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寫了許多關於病態自戀狂與自戀型虐待的文章,但是在實際的經驗中,我發現許多有「獵物體質」的自戀型虐待受害者,其實都有著童年家庭創傷經驗,而童年的家庭創傷經驗就像詛咒一樣如影隨形地影響著他們,使他們人生路上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至於與童年家庭經驗無關的創傷呢?像是在中學階段在校被霸凌?談戀愛遇到恐怖情人?被性侵?被詐騙到破產?
同樣是創傷經驗,但是因為發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所以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如果沒有早期童年創傷經驗,後期的創傷經驗通常比較容易療癒。可是如果有童年家庭創傷經驗做基礎,後面加上來的其他創傷往往使得整個狀態更為複雜、更為棘手,於是療癒上更加辛苦。
我最近就在會談中說:
簡單來說,創傷可以說是被卡住的傷害感受(換言之,並不是肢體虐待才算創傷)。這些卡住的傷害感受會影響我們一輩子,甚至不分人事時地物被誘發,直到我們療癒了創傷為止。
童年的家庭創傷經驗和後期的創傷經驗相比,是相對嚴重的,因為它在我們發展的關鍵階段對我們的整個人生、人格發展造成了影響。
想像一個生活在極度貧窮環境中的幼兒。他的每一餐都是劣質米飯配鹽巴,就這麼吃到青春期或成年。除非他先天基因體質過人,否則一般來說,長期下來,這孩子當然營養不良、生長遲滯、健康不佳。這樣的童年健康基礎打下來後,即使他成年了有能力吃好點了,後來的營養也無法彌補童年時的關鍵成長了。
如果不幸地,不只是每餐都是米飯配鹽巴,他的抵抗力差,哪天生病了、復原力不好,所以病很難好。
童年的家庭創傷經驗也是如此,就像在關鍵發展階段替我們的心理健康做了根本的破壞。所以許多研究都指出,在創傷性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未來有較高的機率發展出憂鬱症、焦慮症、甚至人格障礙,成就較低,自殺率較高,或是容易進入不健康的關係。
和吃東西的比喻不同的部分是,這個總是吃鹽巴飯的孩子,可能還有機會看到別人吃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所以他還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樣的享受。但是經歷童年家庭創傷的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少數比較敏銳、善於比較、或因某些原因有較寬廣視野的孩子,可能知道這不是一個正常健康家庭應有的狀態、自己不應該被如此對待、自己身為孩子的某些天賦權利被剝奪了。可是非常多的受創孩子,只知道自己不快樂,卻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因為不曾擁有,所以不知失去,也不知應得。
無條件的愛
全人的接納
安全感
信任感
穩定感
自我感
歸屬感
親密感
自信與自尊
這些只是少數幾個例子。許多受創的孩子,從來不知道自己失去了這些應有的重要成分,茫然地在不安、恐懼、渺小、困惑、憤怒、孤寂、悲傷、羞恥之中反射性地存活。
又像是從小吃鹽巴飯的孩子,因為自小味蕾缺乏多元的刺激與訓練,所以不善於分辨東西好不好吃、精緻或粗糙、健康或不健康,於是只要口味甜一點、鹹一點,他可能就覺得是美味的食物,瘋狂享用;或是太習慣鹽巴飯的清淡和簡單,所以只要口味重一點、複雜一點,他就不習慣、不喜歡;又或是太厭惡鹽巴飯,所以極力選擇與鹽巴飯相反的飲食選擇,遇到像是鹽巴飯那樣清淡簡單的食物就反感,即使那是健康的。
童年家庭創傷對我們各種天賦發展權利的剝奪,可能使缺乏自覺的人,一旦在人生中遇到能滿足這些匱乏的人,就立刻覺得像是遇到了命定的另一半,無視於其他的重要問題就飛蛾撲火地掉入情網。但童年家庭創傷也可能使我們在療癒過程中對於成長的新體驗出現不習慣的現象,於是排斥這樣的新體驗。
但不同於童年吃鹽巴飯造成的生理狀態基礎難以改變,童年家庭創傷造成的心理基礎不良,若透過專業的協助去療癒,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的。換句話說,童年家庭創傷的「詛咒」,是可以被破解的,但是需要當事人很大的決心和毅力去走完辛苦的療癒之路。
雖然辛苦,但是與其一輩子活在童年家庭創傷的詛咒當中,還不如以相對短的時間去破解它呀。
童年家庭創傷是極為重要卻又相當複雜的主題,本文僅是最近會談經驗的有感而發,尚有不周詳之處。建議對於童年家庭創傷主題有興趣的你,或是在人生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傷害的你,又或是似乎有自戀型虐待的「獵物體質」的你,閱讀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大師、美國加州心理治療師彼得.沃克所著作,由我翻譯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可得到最完整的知識,也可透過閱讀此書得到自我療癒。點選書名或書本封面圖,皆可連結到博客來購書網頁。
*CPTSD =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建議您按讚追蹤陳思含老師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