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情緒重現」的文章中,提供各位幾項有助判斷自己是否在經歷情緒重現的參考原則。其中提到「情緒性推論」和「認知扭曲」兩個專有名詞。本篇就來說明這兩者是什麼。
首先,我必須再強調一次,上篇所說的參考原則,真的只是……參考。並非只要符合那些原則,就一定是情緒重現或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過,如果開始使用那些參考原則來檢視自己的反應,其實對於提高EQ(情緒智力、情商),仍會有所幫助。至於EQ、情緒智力、情商到底代表著什麼、大眾常有什麼誤解,也在上一篇的「情緒重現」文章有所說明。
回來談正題。先來說說什麼是「情緒性推論」。
大部分的人都有過這類的經驗:心情好的時候,看什麼都順眼,就算有些小小的不順利,也都能以正能量解讀;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如果此時再發生點不順,就容易負能量爆發。
情緒性推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想法」受到情緒的汙染,於是根據情緒而去做出解讀或決定。
這雖然是人性難免的現象,可是在情緒重現發生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嚴重。
比方說,在商店排隊等著結帳時,被他人插隊。這雖然是大部分的人都會感到不悅的事件,但是在情緒重現的狀態下,被插隊的這個人,可能有過往的相關創傷經驗被勾起 ─ 例如:小時候,父母總是不尊重他的界線與權利,不公平地要他退讓、不公平地以「分享」為名剝奪他的所有物,若有反抗,則換來一頓痛罵或體罰。這個人被插隊的時候,立即地重現了童年的不公、剝奪、侵犯經驗,強烈地感覺到受傷、委屈、憤怒,於是「當下被插隊」的這件事情,情緒反應便更強烈了。
因為情緒重現,這個人的新仇舊恨全都攪在一起,然後出現了情緒性推論:這個插隊的人是有傷害性的、不尊重我的、是個欠揍的混蛋!
於是,他採取了攻擊性的做法,教訓了插隊的人。或是,他當下不做反應,可是憤怒、委屈、受傷的情緒,遲遲無法消散,於是無法專心、睡不著覺。(創傷反應不見得相同,所以表現出來的做法也不同。)
可是如果他沒有情緒重現、沒有發生情緒性推論,而是就事論事呢?
他可能會不悅,但是沒有預設立場,加上有健康的界線,他可能會持平地告訴對方:「不好意思,我在排隊喔,請你到後面去。」
也許那個人只是一時沒看清楚隊伍而不小心插隊,被這麼一說,就會道歉並且到他該去的位置了,雙方可以和平解決,被插隊的人也不會有強烈的情緒。
情緒重現,常常和認知扭曲一起發生。什麼是認知扭曲呢?
最白話文的說法:認知扭曲就是「不合邏輯的想法」。
「認知扭曲」四個字,常讓人以為這是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頭腦壞掉的狀況。事實上,它是人人都會發生的狀況,無關精神疾病。
試想,我們每個人有多常發生不合邏輯的想法呢?那就是我們有多常發生認知扭曲了。這是非常普通的現象。
可是,有精神疾病或情緒困擾的人,有可能會出現較頻繁、僵化、不健康的認知扭曲模式,導致自己常常陷入死胡同當中,或使自己產生不健康的惡性循環。
在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受害者/倖存者身上,最常發生的就是「極端化/全有全無/非黑即白」的認知扭曲。
認知扭曲有非常多種,以下介紹其中的十種:
1. 極端化/全有全無/非黑即白
這不難理解,就是想法採取「不是這樣,就是那樣」的極端二分法,沒有多元性、沒有灰色地帶。比方說:他的政治立場不是藍的,就是綠的;或者,他如果不肯幫我搬家,就表示他不夠講義氣。
2. 過度概化
這是俗話說的「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以部份的資訊當作全面的事實。像是:看到NBA的職業籃球員大多是非裔美國人,就認為所有的非裔人士都擅長打籃球;或者,看到一個人拒絕某次的慈善捐款,就認為那個人是缺乏善心的人。
3. 個人中心化
這就是英文中的「take it personal」、不正確地認為事情跟自己有關。例如:老師在對全班訓話,身為學生的你,認為老師一定是在針對你;或是,你去餐廳用餐,點餐後卻遲遲沒有上你的菜、別人的菜都上了,你就認定一定是服務生看你不順眼。
4. 災難化推論
在尚有其他可能性的狀況下,認定結果一定是最壞的情況,就是災難化推論。像是:我咳嗽一個月都沒好,我一定是肺癌末期了;我男朋友已讀不回,一定是變心了。
5. 選擇性思考/選擇性觀察
這是指,只採納部份的資訊,卻忽略全部的事實。比方:身為家庭主婦的妻子,從早忙到晚,可是丈夫只看到自己在家時的妻子似乎只有做煮飯這項工作而已,就認為自己的妻子、家庭主婦很輕鬆。
6. 跳躍性推論
從一點資訊就跳到一個結論,就是跳躍性推論,例如:當自己的小孩做壞事惹上麻煩時,立刻認定是他交到壞朋友、都是壞朋友帶壞他。
7. 讀心術
這是在未經確認與證實的狀況下,自認為知道對方的想法或感受。比方說,你對心儀的對象告白而被拒絕,對方並沒有說拒絕的原因,你在沒有證實的情況下,認定對方是嫌棄你的外表而拒絕你。
8. 誇大或淡化
這是指,把事情不當地誇大或淡化。像是:一個人臉上有一兩顆青春痘,就認為「我臉上有好多痘痘、皮膚好差,我真是個醜八怪」;或像是,「我丈夫打我,沒什麼大不了,是我惹怒了他,而且他也是因為愛我才會這麼激動」。
9. 完美主義
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必須完美、最好。例如:這次考試我只拿到99分,不是100分,我無法接受;或者,我寧願不要談感情,因為沒有人可以符合我的標準。
10. 自我價值外定
這是說,根據外界的標準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就像是:我必須眼睛大、鼻子高、瓜子臉,因為大家認為這樣才是美麗的臉孔;或者,我覺得自己很廢,因為我家人覺得我沒出息。
以上僅是常見的幾項,實際上還有更多。各種的認知扭曲,常有重疊之處,也常同時出現。在此僅提供十項給各位參考。
在應用上,並不需要拘泥在這十項,也不一定要能夠「貼上標籤」。只要能夠找出自己思考上的邏輯謬誤,其實就能幫助自己突破盲點、找到更健康的辦法。條列出各種認知扭曲,好處是,當我們「卡關」的時候,如果能夠視覺上看到一份清單,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辨識出自己有什麼盲點或認知扭曲。
但是,即使抓出自己的認知扭曲或情緒性推論、發現自己在情緒重現,也不代表你的情緒是錯的喔。
再提醒一次,情緒沒有對錯。
發現自己的情緒重現,只是在提醒自己:我現在的反應,並不只是針對當下事件的反應,還混雜了過去的、未解決的創傷經驗,所以才會這麼強烈或持久。
另外要小心的是,不要接受任何人否定或指責你的情緒。(我說的是情緒,不包含行為。不當的行為會被否定或指責,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常見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後來又掉入了有毒的關係中。有毒的關係中,那個有毒的人,通常是病態自戀狂。病態自戀狂缺乏同理心,也擅長使用煤氣燈技巧、否定他人的情緒,甚至操弄至你以為自己瘋了。
如果你有複雜性創傷,或者發生情緒重現,固然可以接受自己的情緒強度或長度不甚健康,但不代表任何人可以告訴你你的感覺是「錯的」、「不正常」、「有病」。行為有是非對錯,但是情緒沒有。病態自戀狂有可能利用你的情緒重現或創傷反應,企圖破壞你的自尊、試圖使你覺得自己是個神經病!所以,如果遇到他人不尊重你的情緒,請提高警覺。
關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後來又掉入了有毒的關係中」,未來我會再撰文說明。
(關於病態自戀狂,請見「自戀型虐待」系列文章。)
建議您按讚追蹤陳思含老師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