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文章,概略地介紹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裡面提到CPTSD的一個重要特色「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到底什麼是情緒重現呢?為何瞭解情緒重現很重要呢?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創傷的「重現」現象。
如果你不曾親自經歷過,可能也看過戲劇中的呈現:一個受過重大打擊或創傷的人,有時候會有突如其來的畫面、聲音、回憶,猶如重回創傷經驗的現場。這種視、聽、嗅、味、觸五感的任何一感,或是回憶,重回到過去的現象,就是「重現」(flashback)。
發生這樣的重現時,當事人通常能夠很清楚知道自己「回到過去」或被「勾起」什麼經驗。
但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一種特殊重現,卻不是那麼具體明確,而是某種與創傷經驗相關的「情緒」被勾起而發作,但是不見得有五感的重現,也不見得有明確的「回憶」。
這種情緒層面的重現,就是情緒重現。
正因為情緒重現沒有具體的五感體驗或回憶,當事人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比方說,一個人童年時生長於嚴重情緒忽略的家庭中,造成了「情緒孤兒」的創傷,所以他內心有著深深的孤獨感,甚至有著存在危機,質疑自己的價值、質疑自己的存在、渴望情緒被呼應。對於自己的創傷與創傷影響沒有自覺的他,即使已經成年,這些內在的議題並沒有解決。當他的親密伴侶沒有呼應他的情感需求時,他的存在危機、自我質疑、孤獨、憂鬱、憤怒、恐懼,就全都被誘發。於是,光是向親密伴侶分享當天的經歷和心情,可是親密伴侶因為當下忙碌而沒有專心回應的時候,他可能被誘發了情緒重現,頓時感到被遺棄、孤寂,可能會陷入悲哀或憤怒當中。而他的親密伴侶,或是外人,可能會覺得他為了一件小事而過度反應。
與其說他過度反應,更精確來說,他是發生了情緒重現。
但是沒有自覺的當事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其實並非對當下的事件的合理反應、不知道自己的反應絕大部分來自於未解決的創傷,於是可能認為當下的誘發事件真的如他反應的那麼嚴重,或是為了過度反應而自我苛責,又或是被他人指責過度反應而感到更受傷更孤立。
比方說,延伸上述的例子,這個受創的人,因為情緒重現,而感到極度憂鬱、絕望,因此陷入情緒性推論的謬誤,相信伴侶沒有好好呼應他,就表示伴侶不愛他或不重視他、表示自己不被愛、表示自己沒有價值、表示這段關係沒救了。於是他和伴侶吵架,或乾脆提出分手。
事後他可能發現自己真的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然後為了自己的反應而自責。這樣的自責,使他更憂鬱。
或是,他不認為自己的反應和做法有不妥之處,但是別人批評他過度反應、極端、誇張。他覺得別人不懂他、覺得被不公平地批評,心情更糟。而且,這樣的指責,再度勾起了他童年的創傷,情緒重現再度出現。
情緒重現的狀況形形色色,實際上千變萬化,本文的例子只是簡單的單一舉例。情緒重現可以很短暫、眨眼即逝,也可以很長,長到變成慢性的情緒障礙。它的強度,也可以從容易處理、甚至不易察覺的微小反應,到極強烈且嚴重的不健康、有破壞性的程度。
說到這裡,可能大部分的人會以為情緒重現必然是強烈的憤怒、憂鬱等明顯的負面情緒。事實上,情緒重現的多元,也包括了過度「沒有情緒」,像是過度理性獨立強勢、麻木沒有感覺、解離……等等。
一個人會發生的情緒重現,並不限於固定、單一的情緒。一個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情緒重現,但是很可能會有主要的情緒主題。
一個人的情緒重現多半以何種形式出現,和他的創傷反應類型有關。未來我會進一步說明創傷反應類型。
剛才說到,很多人對於自己的情緒重現並沒有自覺。由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常是(雖不一定)長期的童年經驗所造成,所以當事人可能自小就已經對自己的創傷反應習以為常,也不知道其實有別的可能,因此可能把自己的情緒重現視為理所當然,卻不知道自己的創傷議題一直在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或整體人生製造不良的影響。
那,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在經歷情緒重現呢?
幾個簡單的參考大原則有:
- 與大部份EQ健康的人相比,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否失衡?(過強、過弱、過短、過長都算。)
- 自己的反應、想法、行為,是否陷入了情緒性推論當中?
- 自己的反應、想法、行為,是否帶有認知扭曲?
- 如果以上皆是,這個情緒反應是否與過去經驗相關?
即使以上皆是,也不一定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緒重現,因為我們還要考慮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是這四個參考原則至少能協助我們去自我檢視情緒反應的合理程度。
也許第二與第三點不是很容易懂。未來我會進一步說明「認知扭曲」。至於情緒性推論,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的想法或結論並非根據事實與邏輯而來,卻是被情緒所誤導的結果。
但是在此我想先說明第一點當中「EQ健康的人」這部分。
大家俗稱的EQ,就是情商或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些詞彙大家朗朗上口,可是誤解卻很多。
許多人以為,EQ好就代表不生氣、總是正能量。
這是錯的。
每一種情緒都是自然人性的一部分,也各自有各自的功能,沒有什麼情緒是「不該有」的。
情緒沒有好壞對錯,只有健康或不健康。(這是我常對我的協助對象說的話。)
行為,才有是非對錯。(這也是我常對我的服務對象說的話。)
情緒來來去去,是正常現象。當情緒不健康的時候,就是情緒「卡關」或嚴重影響生活的時候。這是最簡單的判斷方式。
好的EQ,不是否定、壓抑、或消滅所謂的負面情緒。
好的EQ,意味著:
- 能夠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各種情緒。
- 能夠健康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 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並做出健康的應對。
否定、壓抑、消滅不舒服的情緒,其實是不好的EQ,而且會造成更長遠的問題。
所以當我說,你可以「與大部份EQ健康的人相比」時,不是請你去與總是表現出正能量、沒有一絲負面情緒的人相比。那樣的人,不是虛假做戲(不見得是惡意),就是自我壓抑。沒有一個情緒健康的人是從來不會有負能量的。
當你選擇「EQ健康」的比較對象時,他們應該是能夠坦然接納並合理展現自己多元情緒的人,同時他們也能有智慧地面對他人情緒。
當你選錯比較對象的時候,你可能會越比越糟。如果你不確定該和誰比,或是你的生活中找不出EQ好的人,你可以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評估。如果你懷疑自己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尋找熟悉此議題的專業人士,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避免誤判誤診。
瞭解情緒重現很重要,正是因為當我們瞭解自己的情緒重現時,我們能採取更健康的方式去管理它、處理它,甚至面對並處理過往的創傷。與其不自覺地成為情緒重現的奴隸,我們有機會成為情緒與合理對策的主人。
瞭解情緒重現很重要,也是因為當我們瞭解這個現象時,我們會對受過創傷的人少一點「過度反應」的膚淺批判,能更有同理心與善意,甚至幫助他們。
但最後我必須補充,試圖協助受創的人與出現情緒重現的人,需要看情況。有些受創者的議題太過嚴重,長年下來已經成了一種人格疾患,那就不是本系列文章的探討範圍了,我甚至會建議你不要試圖拯救他,以免傷到你自己,除非你是人格疾患方面的專業人士。
也有些受創者的狀況並非一般親友能夠介入協助,會需要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關心受創者的你,不需感到挫折,也不需責怪受創者,這只是議題與能力方面的問題,你與他都沒有錯。就像,如果你不是心臟科醫師,而你的親友心臟病發,你沒有能力幫助他,並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他不聽你的話,只是他的問題不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罷了。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現象,例如情緒重現、內在批判(又稱內在找碴鬼)、外在批判(又稱外在找碴鬼)、創傷反應類型……等等,很像電腦病毒程式一樣地默默干擾、破壞電腦(也就是受創者)的運作。但沒有自覺的受創者可能長期受到這種病毒的影響卻不自知。如果你有不快樂的成長經驗、或者長期不幸福的關係或環境,然後發現自己的情緒健康不佳,或是自己有些「異於常人」、生活中有著不幸的重複模式,也許可以考慮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並尋求瞭解這個議題的專家為你做「病毒掃描」。
2020年3月18日,路易小編更新如下:
由於網路文章限制較多,不易詳盡介紹此議題,所以建議您閱讀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大師、美國加州心理治療師彼得.沃克所著作,美國科州心理治療師陳思含譯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可得到最完整的知識,也可透過閱讀此書得到自我療癒。點選書名或書本封面圖,皆可連結到博客來購書網頁。
另推薦您按讚追蹤陳思含老師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