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和《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兩本書中,讀者可能會發現,作者彼得.沃克(Pete Walker)多次提到「存在」一詞,以及「存在的……」、「存在性的……」等等。
於是偶有讀者問:這是什麼意思?
在心理治療領域中,有許多的療法和學派,其中之一是「存在心理治療學派」。當彼得.沃克提到「存在」二字時,即是應用了存在心理學派的脈絡。
我試圖用具體明確的方式定義或解釋「存在」,卻發現難以辦到,正如同歐文.亞隆(Irvin Yalom)(註1)所說的,存在是一種概念、一種哲思、一種體驗、一種歷程,無法用具象或量化的框架定義它,存在心理治療也無法像許多心理治療學派那樣教導特定的技術,而是將存在的觀點與態度,融合在整個療程之中。

歐文.亞隆 Irvin Yalom
當代最著名的存在心理治療師,莫過於美國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著有多本暢銷書。存在心理學(註2)的發揚光大,歸功於他也不為過。因此,談存在心理學時,我們幾乎不能不提到他。
寫到這裡,我仍未解釋「存在」到底是什麼,對嗎?你感到不耐煩了嗎?
你不耐煩的反應,在存在心理治療師的眼中,說不定就暗示著存在的議題。
你對於我寫了這麼多仍沒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感到不耐煩的原因,是什麼呢?
覺得很浪費時間(生命)或眼力?
覺得自己被困在這堆廢話中,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有答案、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下去?
覺得好像得不到回應,感到失望失落?
歐文.亞隆認為,存在有「四個既定事實」(four givens):自由(freedom)、死亡(death)、孤獨 (isolation)、無意義(meaninglessness)。
若要細說這四個既定事實的意義,以及那些意義的意義,我們可能得寫成一本書了。但我們在此抄個捷徑,單就字面來看,各位能否發現,上述的不耐煩,或許就含有某個(或好幾個)存在的既定事實呢?
歐文.亞隆在他著作的暢銷書之一《愛情劊子手》當中寫道:「我們每一個人以及我們所愛的人必然都會面臨死亡;我們必須按自己的意願營生自由;我們終歸是孑然一身的孤獨;以及人生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
從這段話,也許你能推敲出那四個既定事實的深意,也能體會到,所謂的「存在」原來是和這些人生哲思有關。(但絕非僅此而已。)
當我們從存在心理學的觀點談存在,通常與這些主題有關:
- 為什麼出生在那個時刻那個地方?
- 為什麼活著?
- 為什麼是這樣的人生?
- 活著幹嘛?人生的意義?
- 對死亡的焦慮或恐懼?
- 健康或不健康的孤獨感?
- 我是誰?
- 我在這世界上的意義?
你是否發現,這些人生大哉問,正是許多人會尋求宗教指引的問題?
存在心理學與宗教不同的是,對於人怎麼來、死後世界又如何、上列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對於人該怎麼活,也沒有任何教條框架。
有趣的是,在歐美還沒接觸到佛教相似的觀點之前,存在心理學就已經把生、老、病、死視為人生中的必然,認為追求幸福快樂的存在,並非去對抗這些必然性,而是需要建立對於這些必然性的友善反應。
但相對於許多宗教追求死後幸福(極樂世界、天堂、投好胎等等),或是試圖解釋出生在這個身體這個身世的機制(輪迴、因果、前世功課、緣等等),存在心理學則聚焦在此地此刻(here and now)的當下與現世,而不定義我們怎麼來又哪裡去。這似乎有那麼一點孔丘「未知生,焉知死」的味道。
然而,存在心理治療師有可能各自參雜了自己的意識形態,而導致存在心理治療沒有理想上那麼「乾淨」。像是歐文.亞隆自己就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相信「死了就是終點,什麼都沒有了」、身為猶太後裔卻反猶太教反基督教,並且有時候會將強烈的意識型態加諸於療程中,這與大部分治療師的做法不同。
存在心理學是以人為本的人本派(humanistic),也是尊重案主個別的存在經驗的案主中心派(client-centered),而且在大多時候,重視的是案主人生中、存在性的脈絡,而非微觀的「精神疾病」,亦傾向於用存在性的觀點看待精神疾病。(這也使得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歐文.亞隆,更顯特別。)
聰敏的你,是否也發現,受到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長期憂鬱、廣泛焦慮、嚴重長期失功能哀悼反應、低自尊的關係依賴等等所苦的人,也常有上述的「存在議題」?
CPTSD苦主們,幾乎都受到了自我價值感、人生觀、生存價值、依附關係議題的困擾,而這些困擾,不正是存在議題嗎?
因此,當我在協助CPTSD苦主時,幾乎免不了必須結合存在心理學的視角,才能真正幫助苦主。CPTSD不能被當作一種單純的「病」。「治病不療人」、「防死不助生」,並不是CPTSD的療癒觀點。在我的幻想中,若我們臨床上所使用的診斷手冊開出「存在議題障礙」的類別,並將CPTSD歸之其下,或許也不為過。
存在心理治療師在協助案主時,並不是把「存在」二字掛在嘴上,也沒有什麼特定的「存在心理療法技術」,而是透過「存在的觀點」,結合其他各種適合的療法,協助案主找回自己踏實、自在的存在。你可以把存在心理治療當作是一種「內功」,而各種具象的療法或技術是「外功」,有了內功,外功更為有力。
所以讀者不需糾結「存在是什麼」。當你有了紮實健康的存在,你自然感覺得到它。去感覺,遠比用知性去理解和定義它,更為重要。
甚至我們會發現,越是化解了自身存在議題的人,顯得越有智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CPTSD苦主療癒足夠後,會頓時感到自己智慧大開、視野不同、內在感受深深蛻變。
如果你是個不易感覺的人,在此推薦你閱讀原書名為「完全感受之道(The Tao of Fully Feeling)」的《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也許能幫助你成為完全感受之人。
正因為感受、存在,是那麼地抽象和無條理,所以可以理解彼得.沃克的這本書,並非可以速讀吸收的一般流暢大白話。他希望讀者不要用眼腦速讀,而是放慢速度,用心去細細感受和體會。
有了完全感受的能力,你才有機會完全存在。如同尚未受到調教的新生兒,天生就能完全感受、放肆發感。沒有思考,卻是最自然又全然的存在。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說「我思,故我在。」
但我更認同彼得.沃克和歐文.亞隆的觀點,於是我認為,「我感,故我在。」
註1:雖然談到當代的存在心理學就必然提到歐文.亞隆,我也認同他的某些見解,但我並不完全認同他作為一位治療師的做法以及部份的觀點,故本文並不替他的一切背書。至於不認同之處,就不公開議論了。
註2:「存在主義」的學術論述,出自於哲學領域,自古以來有眾多著名哲學家進行深入的探討,至今也是討論不完的話題,但我不是哲學家,各位心理學家也不等於哲學家,我沒有資格跨界去談論哲學所談的存在,只在此淺介心理學領域中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