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明了在心理諮商中「卡關」沒有進步的現象,也介紹了幾個常見的原因。以下繼續介紹其他常見的原因:
5. 你對諮商抱持著不合理的期待。
許多人進入諮商時,抱持著錯誤的期待,像是希望透過口頭宣洩就解決問題、認為和諮商師「聊聊天」一切就會變好、期待外在情境改變(而非從改變自己做起),都是常見的錯誤期待。
與諮商師談話,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情緒支持,並且透過諮商師的專業,協助你發現癥結與盲點。根據諮商師在個案中的治療計畫或協助風格,可能也會視情況提供心理教育、問題解決建議、或行動改變的建議;而有些情況中,諮商師並不會積極「告訴你該怎麼做」,而希望你採用自己的內在智慧去開竅和改變,或者用不明顯的專業技巧促使你產生改變。
請容我跳躍地抱怨一下:
很多人說諮商師的工作就是「陪伴和傾聽」。這真是太過誤解和小看諮商師的專業了。難怪會有許多不熟悉心理諮商的民眾說:「我幹嘛花錢去對陌生人說隱私和心事?」(請問如果生殖器生病了,你是否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想花錢給專業的陌生人醫師看私處呢?)諮商師的專業可深了。就算是陪伴和傾聽,也是有專業性的陪伴和傾聽,更何況諮商師還有專業的評估衡鑒能力,專業架構的個案全人脈絡理解,以及各式促進成長性或療癒性改變的技巧。只不過這麼多的功力,大多都是抽象的、根據狀況運用的,任何一種技術也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讓大家理解的,所以許多諮商師的專業並不能得到一般大眾的理解,甚至諮商師在運用專業技巧時,有時候非常的無形又自然,連案主自己都不知道現在正使用到專業技巧。說真的,如果諮商師的專業是那麼沒價值的普通陪伴與傾聽,每位專業諮商師多年的研究所和專業領域訓練,還真是浪費人生和金錢、大家真的找親友聊聊就行了!
光是出一張嘴和諮商師會談,並不會發生奇蹟。所有的改變,都需要行動。情緒的宣洩與支持、知識的力量,只是基礎,卻不是最後的決定性影響。諮商師做的,是協助你從改變自己開始,進而使你能夠用不同的情緒、觀點、行為去應對外在情境。身體力行的改變可能很難,甚至你不知道從何開始,你的諮商師就是除了情緒上支持你、知性上教育你,也在行動上指點你和協助你的好夥伴。
然而,「改變自己」並不是說你有錯或你不好才需要改變,更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喔。改變自己,是為了使自己不再痛苦、不再重複同樣的不幸。如果你一直持續著過去的模式,又怎麼能期待你的情緒或處境有任何改變呢?
可是長期卡在創傷狀態中的人,尤其是複雜性創傷,可能看不到別的可能性,誤以為自己既有的方式是唯一的選項,殊不知諮商師其實能夠幫助你走上更健康的幸福道路,但是需要你邁出你的步伐。你的諮商師可以提供地圖、可以當你的嚮導、可以當你的夥伴,卻沒有辦法替你走路。
諮商師都了解「知易行難」,所以通常不像非專業者那樣對於你的行動停滯諸多苛責。心理助人專業者之所以專業,就是了解這個現象,並且採用專業的方式協助你往前走。
我常對我那些為了自己缺乏行動力而自責的當事人說:「如果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知道就能做到、理智可以完成一切,那麼這個世界就不需要心理師的存在了。身而為人,我們必然有著非理性面,也會有無法靠理智就完成的現象。情緒或心理上的瓶頸,就是心理專業助人工作者要協助你突破的重要部分,然而也需要你的配合和努力,我們一起完成。」
當你透過療癒自己、改變自己而使自己脫離創傷的枷鎖後,你在面對各種情境的時候,你的反應就不會和過去一樣,你會釋放出你一直擁有的內在智慧去應對,進而採取不同的、更好的方式去處理你的外在困擾;同時,你的情緒也會更為健康、自在。簡而言之,透過處理自己,你會療癒自己、掙脫創傷,於是整體的人生滿意度也提高了。
6. 你大多聚焦在外在、他人、事件,而非內省、聚焦在自己。
與上一點相關的是,如果你希望達到那樣的療癒性改變,你就需要把焦點導向自己、內省、內觀。
這裡所說的「內省」,並不是反省自己,並非暗示你有錯。而是往內看自己、往內感受自己、往內處理自己。
許多的受創者可以花一輩子在陳述、訴苦自己遭遇到的傷害,同樣的故事和抱怨重複說了上百次。有些受創者很認真地研究傷害他們的人、研究相關的知識,或是花了許多時間與精神在對付或追蹤那些傷害者。這些無止盡的說故事、研究、追蹤、甚至報復,都是往外聚焦。
受創者需要抱怨和訴苦。這是必要的過程。受創者需要被傾聽、被同理、被支持。但是如果訴苦永無止盡、沒有終點,它就不是過程,而是把受創者卡住的牢籠了。
究竟訴苦多久算是合理範圍呢?這沒有標準答案,要根據受創者的個別狀況而定。然而,如果你的加害者已經與你井水不犯河水,而且你已經固定每個星期諮商一次,卻過了好幾個月都還只是訴苦相同的故事而沒有其他的內容,那可能就是卡關了。一般來說,你的諮商師不太可能任憑你持續訴苦個半年一年,在這期間他可能會試圖挑戰你、引導你往更有療癒性的方向走,但如果你卡關很嚴重,你可能會完全忽略他的介入、對這樣的訊息有聽沒有到、或者出現強烈的防衛與抗拒反應。如果你沒有幫自己的意願,你的諮商師也沒有施力點啊。
如果你的加害者仍然持續製造你的困擾,那麼你當然會繼續抱怨、訴苦,每個星期都有新聞,所以無法用相同的標準看待。
如果你並沒有接受長期的諮商,只有蜻蜓點水的諮商經驗,甚至完全不曾接受專業協助,那麼走不出訴苦的階段,有時候和缺乏適當的協助有關。因為缺乏適當的協助,所以我們不太能夠具體地判斷多久算是太久,但你最好還是尋求專業協助,以免遙遙無期地繼續卡在訴苦裡面、卡在痛苦裡面、無法在療癒的路上繼續前行。
至於持續專注於研究加害者,也是受創者的正常過程和階段。沒有人可以在受到創傷後立刻放下。有一陣子的執著是正常的。如果你受到的傷害極為違反常理(例如:自戀型虐待),你為了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你很可能會不斷鑽研相關的知識。我支持受創者吸收相關知識,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對於受創者的療癒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執著且長期地聚焦在知識收集上,卻沒有內省地去聚焦於自己的療癒,只是在延誤自己而已。
有些人會執著地追蹤傷害者的消息、或想要報復,這並不奇怪。你在乎、你執著,甚至還有情感上的牽掛,所以你總是想知道那個人現在怎麼了、在做什麼。因為你被傷害,所以你可能希望得到正義,期待報應、想著怎麼報復他,這也是很正常的反應,幻想著報應或報復甚至可以是健康的情緒宣洩——前提是你的行為沒有達到病態或惡性的程度。
可是,如果長期卡在這樣的執著裡,就剝奪了你療癒自己的機會。
無論你再怎麼抱怨、再怎麼研究對方或自己的經歷、再怎麼追蹤注意他、再怎麼尋求報應或報復,都不會讓你療癒。
我不是要勸你放下,更不是期待你原諒,而是建議你改變焦點。(請參見:原諒與放下的迷思)
如果你想要將自己從創傷的痛苦解脫出來,遲早需要把焦點由外轉向內,聚焦在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內在而不是大談外在事件與他人,將目標放在「我想要過得更好」,這樣你才能從痛苦的受害者模式進階到自救模式,你的諮商師也才能與你一同處理你的內在,協助你療癒內在的傷。
假如一個人出了車禍,重傷倒在路上,請問他該滔滔不絕地說剛才車禍的發生經過、撞他的人有多麼該死、試著報仇,還是該先專注在自己的救護,把自己的傷養好呢?把自己照顧好,再討公道也不遲。更何況,當這個人自己的健康狀況夠好時,他會有更好的能力處理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你可能會發現,你明明在訴苦、抱怨、吐苦水,可是你的諮商師似乎在改變話題、把話題轉到你身上的原因。並非你的諮商師不想聽或不在乎,他也不是認為你才是問題的來源,而是唯有好好談你本身、你內在的狀態與經歷,把焦點由外轉向內、由淺入深,你才能療癒和解脫,而非永無止盡地卡在同樣的痛苦故事中。
這樣的把焦點由外轉向內的工作,對你可能是一種非常不習慣的挑戰,對諮商師來說也是很辛苦的工作,但諮商師若毫不介入、輕輕鬆鬆讓你滔滔不絕地吐苦水,雖然相對不用動腦比較輕鬆,卻不是對你好的事。如果你發現自己長期在諮商中吐苦水、倒垃圾、說故事,卻沒有什麼進展,你可以主動改變,也可以與你的諮商師討論這個現象。也許你會發現,其實你的諮商師一直試圖介入,可是不斷被你擋在心門外喔。
偶爾我會遇到當事人抱怨為何會談了一陣子卻沒有好轉,我會很誠實地告訴他:「我也覺得很挫折,因為之前多次我試圖帶領你往更有療癒性的方向走,卻每次都遭遇到你的抗拒。我相信你絕對不是故意抗拒療癒,不過這樣下去我們的確無法進步。我們來處理處理吧。」我會好好與他討論這個抗拒的現象。只要當事人願意突破抗拒,我們通常都能有很大的進展。
7. 你抗拒踏出舒適圈。
有些人說自己想要改變、使自己過得更好,可是又拒絕改變既有的不健康模式、拒絕嘗試或接受不習慣的一切。
如果你的牛排刀鈍了、切不了牛排,可是你又拒絕換刀或磨刀,那你就只能繼續用那支很難切的刀切牛排呀。
改變絕對不容易。尤其要改變我們慣有的模式,總是很大的挑戰。但是你可以持續使用那支鈍刀切牛排,然後感到不高興和失敗,或試試新的刀,也許一開始拿起來不是那麼順手,但是用一陣子你就習慣了,牛排也好切了。
你的諮商師除了提供你改變的洞見和建議以外,也會陪伴你、協助你度過適應期。你的諮商師不會期待你立刻達成完美且持久的改變。諮商師們都了解,改變並不容易,它是一個過程,只要願意去嘗試、去努力,就是勇敢且值得稱讚的,而且在適應期也常會出現失敗或錯誤,或者偶爾又掉入老習慣,這都是常見現象,諮商師並不會認為你不好,而是會繼續協助你去克服和適應,於是你會越來越好。
8. 你放不掉受害者的身份認同。
理智上來說,幾乎沒有人想要當一輩子的受害者,可是有時候在非理性面,有些人會放不掉「受害者」的身份。
這不代表他們在裝可憐或試圖操弄什麼。有些人無法想像失去這個身份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生。對於未知的恐懼和不信任,使他們不敢踏出受害者身份的框框,潛意識中抗拒深度的療癒,即使意識層面說著自己想要過得更好。
另外也有些人,從受害者身份得到潛意識層次的某種滿足,像是:不需要辛苦地堅強獨立、可以獲得他人的同情、習慣的舒適感、維持一種錯誤的安全感……等。
放不掉受害者身份認同的人,大多不是故意選擇這麼做,一旦意識到這樣的現象,他們通常都能夠漸漸放下這個對自己療癒的絆腳石。僅有少數人是刻意維持受害者身份的。這種刻意維持受害者身份的人,通常不適合進行創傷療癒。
請注意,這裡的重點字是「認同」。受害者就是受害者,我們不能否定受害者的遭遇。然而受害者本身,如果把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定義為受害者,那就是「認同」。你可以有著受害者的遭遇和歷史,客觀上也是受害者沒錯,但是在內心如果沒有掙脫這樣的定位的意願、不願努力讓自己昇華成「倖存者」,那麼就只能一直苦下去了。
倖存者是解脫的、自由的、充滿力量的。受害者則困在痛苦中出不來、且感到無力對抗或改變。你想當哪一種呢?
9. 你存在著生理性的關卡,並且沒有得到適度控制或解決。
心理創傷,常常會造成生理性的影響。重大的創傷,或是複雜性創傷,足以改變我們的腦部結構,使我們卡關在創傷的反應當中。Bessel van der Kolk醫師著作的《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傑作,詳細地說明了創傷對於我們的生理影響。這本書在精神醫學界與心理治療界造成了轟動,在亞馬遜網站上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第一名暢銷書,相當推薦給大家。
不過,該書並沒有說明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的複雜性,如果你遭遇的是CPTSD,請閱讀《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可以獲得更詳細的知識。
因為腦部的改變,所以受創者有時候會卡在創傷經驗與創傷反應的死胡同中走不出來,光靠談話性療法並無法打破那個死胡同。另外,嚴重的憂鬱症也是類似的情況。至於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的某些疾病或狀況,也不太能夠只使用談話性療法達到有效的治療。
像是,如果你有呼吸中止症而導致嚴重的睡眠問題,而長期的睡眠問題導致你精神狀態惡化,那麼呼吸中止症就是必須處理的狀況,而非只是喝咖啡提神或者吃安眠藥助眠。
我見過一些當事人,嚴重卡關在毫無自我療癒功效的認知狀態和行為反應當中,自己並不自覺,我也因為他們卡關的狀況太過嚴重而難以介入。他們覺得自己非常痛苦,希望得到解脫,可是又跳不出自己的創傷框框,活在自己的世界。像是無論我說什麼,他們都有聽沒有到;或是無論我如何引導他們往更具療癒性的方向走,他們都會跳針地回到原本的框框當中;他們的表達可能散亂、跳躍、缺乏連貫性或組織性……等。簡單來說:他們整個頻率都不對了,無法和他人的頻率接軌,也無法自我調整。根據個別狀況,我可能會推測他們已經產生了生理性的變異,導致他們無法從談話性療法中獲益,於是建議他們尋求醫師的協助。他們往往在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以後,認知狀態變得更協調且有組織性了、能夠呼應他人的頻率了,於是談話性療法才開始發揮作用。
我並不是非常鼓勵藥物治療的人,但我必須說,藥物仍然有其功效,只是需要用得對、用得適當,並且要能夠了解藥物並不能處理深度的心理議題。生理性的問題,可能會阻礙談話性療法的效果。目前藥物並無法治癒心理創傷,但它可以處理生理性的絆腳石,所以如果你存在著生理性的關卡,你需要醫療介入,根據醫師的判斷去治療這些生理性的問題,你的談話性療法才能發揮功用。 對於生理層面卡關的人,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像是一支鑰匙,打開那道原本被上鎖的心門,於是諮商師可以進入到你的心中幫助你。藥物可以改善某些症狀,甚至「治癒」表面的憂鬱症或焦慮症,但是真正化解創傷、並且建立更長遠的幸福感,通常需要透過專業的談話性療法來達成。
此外,治療心理創傷,有時候不只使用談話性療法和藥物,也可能還要結合身體工作和其他療法;尤其是對於CPTSD,單一療法、單一學派、或單一取向通常是不足的,常常需要綜合式的協助。各位可以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以及《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中得到更多的資訊。
10. 你有(較嚴重的)人格障礙。
以最通俗的方式來比喻,人格就像是一個人的靈魂,你的人格是什麼,你這個人就是什麼樣,你的一切都受到這個人格的影響。只不過,俗話中的靈魂是與生俱來的,但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展,直到成年後才定型的。
你也可以這麼想:人格之於一個人,就像電腦作業系統之於電腦。電腦作業系統是什麼,這台電腦就如何運作。
如果有人格障礙,就像是這個人的靈魂壞掉了,或是電腦灌了有問題的作業系統,所以這個人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感都來自於那個壞掉的靈魂或是有問題的電腦作業系統。
很可惜,在目前的研究中,人格障礙幾乎都無法治癒,僅有部分的狀況是可以得到控制和自我管理的。人格障礙很可能阻礙你的療癒過程。這就像是如果一台電腦的作業系統是壞的,安裝再多好東西也不會使這台電腦變得沒問題。此外,這作業系統並不是中毒,而是壞掉,所以也不是去掃毒就能解決的。
如果你的諮商師認為你有人格障礙,是否會告訴你呢?
答案是:不一定。人格障礙是很嚴重的標籤,也是很複雜的話題,一般來說你的諮商師只會在絕對必要的時候與你分享這個懷疑。
如果你是我的自戀型虐待系列文章的忠實讀者,你可能會問:「我是受害者耶!我怎麼可能有人格障礙?人格障礙不是施暴者才有嗎?」
事實上,受害者和人格障礙者並不總是黑白分明的兩個不同世界,有時候同一個人可以具備人格障礙卻也是受害者。這是最棘手的現象。當B類人格障礙的患者也有受創經驗時,常常會緊抓著受害者的身分,卻拒絕承認自己的人格障礙以及嚴重的惡性模式,並且以受害經驗來合理化自己的惡性行為和不健康的模式。這種情況,諮商師其實不適合聚焦在「療癒創傷」這個層面,而需要具備處理人格障礙的專業能力,同步處理人格障礙的影響和創傷的問題。不過,如前面所說,大多數的情況下,人格障礙無法治癒,所以諮商師能做的相當有限。
以上只是常見的十種原因,另外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無法完全列舉說明。
然而,我必須強調,我們必須理解受創者正常且必要的療癒過程。強烈的情緒、執著、一直訴苦、鬼打牆般的糾結或思考、求知,其實都是受創者在療癒初期的常見現象,不應被批判,也需要被允許和支持。只有當這些狀況卡住了、長時間走不出來、遲遲無法將焦點轉向自己的內在療癒時,才是本文所說的療癒關卡。
至於受到創傷所苦的你,如果在痛苦中卡關很久,可以增加對於療癒關卡的覺察、做出相對應的改變,並且與你的諮商師好好溝通這些關卡,請諮商師幫助你破關。如果你沒有尋求專業的協助,請記得,一般人可能無法如同諮商師那般對待你,所以如果你能夠盡量拿捏適當的社交分寸,比較不會無意間把可能支持你的人推開。
我必須再強調一次:改變自己,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更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要求,而是因為你已經卡在痛苦中很久了,只有改變自己既有的無效模式,才能療癒你的痛、解脫你的苦,甚至改變你的處境喔。
希望你能夠從痛苦或脆弱的受害者,蛻變成幸福自在的倖存者。
建議您按讚追蹤陳思含老師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