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霧,是很多人一生中都體驗過的現象。什麼是腦霧呢?
其實這兩個字的字面描述就很精確了:覺得腦子霧霧的。
這當然不是說去做任何醫學檢查能看得到腦子裡面有「霧」(那就是別的醫學問題了),而是當事人主觀上會感覺到自己思緒不清晰,很普遍的描述就是「好像腦袋裡面有霧一樣」。如果腦霧症狀較明顯,甚至連他人都感覺得到腦霧者「腦袋不清楚」。
這種感覺常會給當事人帶來許多困擾,尤其當它急性突發的時候。本來理所當然的思考能力,突然變得緩慢、打結、注意力不集中、「恍神恍神的」,突發的當事人一定非常不習慣,覺得自己彷彿「變笨了」。無論是理解、反應、做決策、行事、與人互動,都覺得不是以往的自己,可能會變得缺乏自信或不自在,於是退縮,逃避許多要用腦的情境,更逃避社交情境,深怕被別人覺得怪或笨。
腦霧不一定是突發的。有些人有長期慢性腦霧的現象,如果從未成年時就開始了,很可能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腦霧。至於成年後才出現慢性腦霧的當事人,比較能感受到這個症狀的影響,然而,與腦霧共處的情況,端看個別的適應狀態而定。
為什麼會產生腦霧呢?原因非常多,像是COVID-19後遺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憂鬱症、失智症、慢性失眠、營養問題、腦部疾病、急性創傷症、創傷反應……等等。
正因為腦霧的原因有非常多可能性,所以受到腦霧困擾的人,需要「對症下藥」,先求助專業人士釐清腦霧的原因,才能獲得正確的治療。通常先從生理層面釐清,由醫師診斷或排除生理原因。如果你不確定該看哪一科,可以先從家醫科開始,家醫科醫師可以為你轉診到適當的專科去。若腦霧是生理問題造成的,應配合醫師的治療。
如果排除了生理原因,再考慮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可能性。
既然腦霧有那麼多可能性,相對應的處置也各有不同,本篇文章當然不可能包山包海給予全部的建議,我的專業也不同於醫師,無法給予只有醫師專業才能進行的醫學診斷與治療。
在我的專業能力範圍內,這麼一篇給大眾閱讀的文章(無法客製化)來說,只能給予最有限的自我照顧建議。
首先,請先區分是慢性腦霧,還是急性腦霧,並且醫師已經排除了生理問題的可能性。
既然沒有生理問題,我們就能從精神/心理層面推敲。
若是慢性腦霧,請確認是否有憂鬱症、慢性失眠、或其他的精神疾病。若有,請進行治療。
在各種精神疾病之中,我特別想提「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CPTSD的苦主中,有許多人受到腦霧的困擾。CPTSD的治療研究目前還不夠充足,但學界普遍認為,光靠精神科(藥物)治療,是不夠的,反而是以心理治療為主、精神科治療為輔(有些案例並不需要精神科治療),才是對CPTSD最好的處理。
因為,目前還沒有藥物能夠治療「創傷」,頂多只能治療創傷帶來的其他精神症狀或其他精神疾病。然而,近年來已有一些研究顯示某些迷幻藥物在控制下使用,似乎能夠快速治療創傷,但此療法爭議性高,尚未普遍得到各國政府許可。很重要的是,這種迷幻藥物的使用,必須由專業研究者和醫師在高度控制的情境下使用,並不是自己去濫用非法藥物就能得到相同的功效喔!自己亂用,很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回過來說,如果是急性腦霧呢?
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如果突然出現腦霧現象,他們通常能夠找到解釋。除了生理問題以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創傷反應。
他們的腦霧發生前的三個月內,甚至短至當天,很可能有大恐、大悲、或大怒等重大刺激經驗,而且這種情緒經驗,超出了平常會有的情緒波動範圍,到達了創傷(或誘發創傷反應)的程度。
有少數的例外是,「僵類型人」可能在當時沒有感受到強大的情緒波動,反而是淡定或麻木,卻依然出現了腦霧。僵類型人在當時的淡定,並非真的沒有反應,而只是反射性、慣性地壓抑情緒,以至於好像沒感覺,但實際上波濤洶湧,他們的「僵」本身,就是一種創傷反應。
如果你是因為「急性刺激」而引發的急性腦霧,過了一星期似乎沒有改善跡象,除了尋求專業協助以外,你可以在短期內試試以下自我照護方式:
- 盡量安排安撫型的、舒緩的生活型態。
- 適度動動腦袋,即使比較慢也沒關係,但不過度挑戰腦力。
- 接受少量的良性新刺激,無論是認知、感官、或情緒層面。
- 在能力範圍內適度運動/活動。
- 維持社交。
許多人對於急性腦霧的反應,是想要躲起來和極端避免用腦。這時避免給自己太多壓力、多多安撫自己,是很重要的。
然而,過度退縮和徹底關閉腦袋,通常會造成惡性循環,使腦霧維持更久。日常生活的基本決策和安排,像是雞排要不要切、要不要辣,或是要坐哪一路公車去哪裡,請照常進行,但不要刻意挑戰耗費腦力的事情,像是刻意在此時去做新的益智遊戲。請根據腦霧輕重,適度讓腦袋運作。
接受少量的良性新刺激,也有機會活化腦袋的感覺,也許是吃吃沒吃過的美食、去想去但還沒去過的地方走走、看本不燒腦的新書、逛逛笑話板或笨板看各種新的笑料、喜歡動物的人可以和動物相處,等等。
因為腦霧而造成的自信低落、逃避、退縮,連帶也常造成消極、被動等現象,於是變成了躲在家中的懶骨頭。這反而使腦霧更難消散。動起來,可以促進腦霧較快改善,但並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光是出門走走,感覺全身氣血有流動了,就很好喔。
這時候更要維持社交活動,因為社交活動可以適度提供腦部運作和心理支持。現在許多人的社交活動是在線上,但在這個情況中,若能在線下互動,會更好,因為線下的社交活動,往往就能同時包括了第二、三、四項的條件。如果你怕尷尬,你可以直接告訴朋友你正經歷腦霧的現象、請他們多包涵。
以上的建議,僅限對於心因性急性發作的短期自我照顧,但如果是生理性因素、精神疾病、慢性腦霧,這些建議並不足夠。此外,即使你的腦霧的確屬於心因性急性發作的類型,可是用以上方式自我照顧了一個月都沒有任何改善,請務必尋求專業協助,避免成為慢性腦霧,因為很可能這個狀況已經超出你能夠自我改善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