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有人問我:「為什麼《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這本書裡面翻譯成『內在找碴鬼』?這不是專業用語吧?可以不要亂翻譯嗎!」(書名太長,故又簡稱為「CPTSD聖經」。)
雖然語帶批評口吻使我的玻璃心有點小裂痕,但我得說,這是超級好的問題喔!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談論這兩點,所以請讓我借用你的耐心,鋪陳了先備概念後,再回答這個問題:
1. 作者的寫作風格
2. 心理治療專業上的意義
首先,我非常喜歡Pete Walker的寫作風格,雖然他的風格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的味口。
我喜歡的原因,不只是因為他既專業又不藏私,更是因為他的寫作風格本身就像是在替讀者進行心理治療一般。
閱讀中文版的讀者們,可能會發現文句不是那麼的直觀,常常要反覆閱讀一個句子才能完全理解意思,不像很多大眾心理書籍可以速讀完成。有些讀者看懂一個句子或一個段落後,可能會想:「這明明可以很簡單很白話就說完,幹嘛那麼多贅詞贅字,或是反覆重複同一個概念啊?為什麼有些表達方式不更白話簡單一點啊?一堆雙重否定是怎樣?
(省略其他抱怨)」
作者的英文原文書,其實也受到母語為英語的部分讀者抱怨,大多是因為他們不喜歡作者很複雜細膩的語文結構。所以這部分,無論是台灣版的讀者,還是原文版讀者,都是共通的現象。
身為譯者,我當然可以選擇簡化他的筆法:反正大意一樣就好嘛!現在的閱讀市場不就喜歡越簡單的東西越好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有偷懶的心情浮現,累了煩了就會有想要簡化或大改原文的衝動!
但如果是一位在英語國家有長期的心理治療訓練與工作背景的專業人士,尤其是心理動力取向和存在心理學取向的心理治療師,在閱讀這本原文書時,就會看出作者遣詞用字的奧妙和精密,許多看似累贅或拗口的筆法,實際上是極為精細專業的心理治療功夫;任何一點點的更動,就會破壞這本書的專業效果。許多的雙重否定,其實是作者專業級的精準。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看了這本書,彷彿就像是做了好一陣子的心理治療一樣!
卡在「希望書被大眾和出版公司接受的譯者」以及「美國心理治療師」的兩個角色之間,要如何平衡「中文白話化」和「維持心理治療專業並尊重作者」這兩件事,是從翻譯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之間,無止盡的掙扎。最後,在重要性的取捨下,還是由後者勝出。
畢竟,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本身就是個複雜細膩的概念(在這本書出版前,更是在中文世界中缺乏討論),想要用囫圇吞棗雞湯書的方式了解它,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期待。與其破壞了作者既專業又精密的大作而誰都幫不到,還不如讓願意靜下心來慢慢消化作者智慧的人,得到好處。
當然,還有很多專業的心理學遣詞用語,對於非相關專業領域的人來說,那些英文字看似是一般的白話文,但是如果用一般的英漢/漢英字典裡面的詞語去翻譯那些用語,就大錯特錯了。也有一些用語,在中文裡面看似是一樣的意思,在專業心理治療裡面卻是不一樣的意義。
像是:
◆ 覺察 =/= 察覺
◆ 無意識 =/= 潛意識
◆ 意圖 =/= 故意
◆ 強迫症的強迫,不是強迫別人,也不是被什麼具體的人事物強迫。
(我也不想翻譯成這麼容易被誤會的「強迫」,但是強迫症的中文翻譯就是已經確定的事,我也只能沿用。)
(在此省略數不盡的例子)
最開始,我其實是想要找已經有譯書經驗的專業譯者來翻譯這本書,可是因為書中玄機太多,已經不單純是語言方面的事,還交雜了許多的心理治療專業經驗基礎,我不認為交由無英語心理治療工作經驗的人士翻譯,能夠正確翻譯出裡面的各種專業細膩成分,所以才硬著頭皮自己上場。
Pete常使用譬喻法,所以他的書裡面,除了有一些比較硬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用語以外,也常會有許多具象或抽象的譬喻,略為帶著詩意;而這些譬喻,和專業心理治療的概念是相輔相成的。這些譬喻性的用詞,固然可以用更直觀白化的方式翻譯成中文,但是極可能會失去原著的心理治療魔法。
「內在找碴鬼」就是一例。原文是inner critic。
有些人說:「inner critic不是內在批評嗎?為什麼把它擬人化了、還編了個和原文差很大的外號?找碴鬼?會不會太白話、太可愛了?」
不好意思,內在批評是inner criticism,不是inner critic。Critic是「進行批評的人」,像是新聞評論員就可稱為news critic、音樂評論員可稱為music critic。所以,inner critic是執行批判的個體,無論是人或不是人。
既然看過書,應該就知道inner critic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在我們內在一個抽象的、象徵性的批評者;更重要的是,這個批評者並非公平健康地給予我們回饋,而是過度、不健康、有傷害性地批判和攻擊我們。
這不是找碴鬼,是什麼?就像從小你媽你爸一直找你麻煩一直挑剔你一直嫌棄你一樣,那就是找碴。(書中說了,童年家庭創傷造成的內在找碴鬼,幾乎都是挑剔的父母的化身。)
如果翻譯為「內在批評者」,並無法傳達出「找碴」這種有虐待性的本質(也是作者的重要概念),所以「找碴鬼」一詞更符合作者所解釋的意義。
此外,心理治療中的一個概念,「分化(differentiate)」,在處理內在找碴鬼的過程中,極為重要。
太多的CPTSD苦主,被內在找碴鬼長年洗腦,一直以為這些內在批判和自我攻擊,都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聲音,於是深信不疑,更不會去反對「自己的」批評,於是繼續受到內在找碴鬼的攻擊、自尊越來越低。
許多(不是全部)的認知行為學派治療師,會告訴這些苦主,只要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感覺和行為。有時候,這種說法聽起來就是:你這麼痛苦,都是因為你想錯了。
治療師通常並沒有這種指責性的意思喔!但是內在找碴鬼已經很嚴重的人,通常會有被指責的感覺,可能陷入更嚴重的自我攻擊。
這樣的切入點,對於沒有CPTSD的「某些案主」,是很有效的,效果甚至可能會快到驚人。但是對於被內在找碴鬼長期洗腦和綁架、已經是低自尊的CPTSD苦主,這樣的切入點有時候可能造成更多傷害,因為這就像是治療師和內在找碴鬼聯手起來打擊CPTSD苦主。(雖然治療師沒這個意思。)
Pete細膩的表達方式中,很了不起的一點,是把CPTSD苦主的自我攻擊,分化成「苦主本人」和「內在找碴鬼」:不是你在攻擊自己、不是你想錯了,而是你被內在找碴鬼綁架和欺負,你一直以來不知道它的存在、被洗腦洗到以為是自己的聲音。
Pete固然可以使用常見的「inner criticism(內在批判)」、筆法可以如一般的說法:你的內在批判使你如何如何、你要改變你的內在批判。但是他選擇為CPTSD苦主分化出「inner critic(內在找碴鬼)」這樣的個體,引導苦主們去對付這個討厭鬼,而不是對付自己「想錯的腦」。
這樣的分化,不只更符合CPTSD的心理動力,而且可以避免攻擊苦主本人、不羞辱苦主,能幫助苦主看見自己是被欺負的,要對抗的不是自己、而是那個可惡的內在找碴鬼。
因為要對付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在霸凌自己的壞傢伙,所以可以更有策略、更有力量,也有機會更看清自己是多麼委屈──小時候有不幸的成長經驗,長大了居然還繼續被這傢伙欺負!
有些人,會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培養出自我憐憫的感覺,種下了自我母育和自我父育的種子,於是在療癒之路上更進一步。
如果認為要對付的是自己,只會造成更嚴重的低自尊、更大的羞恥感、更大的挫折和無助。
一個字,就蘊含了那麼大的概念,以及強大的療癒力。
作者字字珠璣,再細膩地串珠成一大片帶著療癒魔力的作品,如果沒有評估整個作品的精細製作玄機就輕易更動哪顆珠珠或哪條線,很可能使這一整個作品的魔力全毀。翻譯這本書,真是用一種戒慎恐懼的心情在燒腦啊!(我很佩服專業譯者可以在兩種語言間不斷切換。)
希望以上回答了「內在找碴鬼」用詞的問題。請記得,你要對付的不是自己的想法,因為那些虐待你的自我攻擊想法,都不是你的,是內在找碴鬼的。
你要對付的,是內在找碴鬼。
外在找碴鬼呢?我懷疑,外在找碴鬼強烈到無法把這本書看下去的人,或者一邊看一邊忙著對外批判而不是內觀自己的狀態的人,是不會理我說什麼的、這本書也發揮不了作用的,這類人可能只會繼續發作吧?
我和Pete都覺得,一直合理化自己極嚴重的外在找碴鬼的人,其實很有可能已經成為病態自戀狂了。
小編補充:
老師知道,有些人如果沒有專業心理助人工作者的手把手帶領,有可能明明已經熟悉了CPTSD相關知識,尤其是「情緒重現」和「內在找碴鬼」兩大議題,可是自己練習處理它們時卻不得其法,所以老師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資源,提供您與其他的成員互相切磋、請益、分享、支持的環境,就不用自己閉關苦練卻被盲點卡住囉!
這個資源在Discord上,是Discord的《一畝自在小天地》伺服器底下的《#練功房:內在找碴鬼與情緒重現》頻道。我們簡稱為「社團」或「練功房」,參加者須通過申請。如欲參加練功房,請詳閱並完成這份申請表:Discord社團申請表:內在找碴鬼&情緒重現練功房。
練功房不提供基礎教育,所以只適合已經熟悉內在找碴鬼與情緒重現相關知識,並且已經運用知識與技巧在自我協助者。若您尚未閱讀過「CPTSD聖經」,或者沒有上過老師的相關課程,請先自行閱讀書籍和應用一段時間後,再提出申請。
至於《一畝自在小天地》,不需申請即可加入。老師原則上不會時常上線,也不在上面提供任何個案型的回應或意見,但是可能會不定期在上面直播或聊天。歡迎您在同意並遵守小天地規則的前提下,與其他成員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