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類型與解離型防衛
很多僵類型人無意識地深信人和危險是同義詞,並相信獨處才是安全的。在幻想之外,他們許多人完全放棄愛的可能性。僵反應,也就是保護色反應,常使一個人盡可能地躲藏、隔離、和迴避與他人接觸。這類型可能非常地僵在隱避模式,就像是他們的開關卡在「關」一樣。通常是最被深深遺棄的孩子 — 所謂「失落的孩子」 — 被迫選擇僵反應,並且成為慣性。僵反應是4F當中最原始的一種反應。無法成功地善用戰、逃、或討好反應,僵類型的防衛,發展成典型的解離,而解離使他們能夠不感受自己的遺棄性痛苦,並且保護他們免於有風險的社交互動,也就是任何可能會引發再度被遺棄的感覺的互動。僵反應者常會像是有注意力缺失症一般。他們長時間地大睡、做白日夢、想著心願、和右腦活動 — 像是看電視、掛在網路上、和打電玩 —,藉此獲得庇護和舒適。他們擅於在內在感受不舒服的時候切換內在頻道。如果他們受到特別大的創傷或被引發情緒重現,他們可能會呈現類精神分裂¹ 似地與一般現實脫節。
治療:
僵類型是4F之中最難治療的一類,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他們正向的關係經驗很少 — 甚至可能沒有 —,於是他們極不願意進入治療關係。此外,那些克服排斥而接受治療的人,常常容易被嚇跑,並很快地結束治療。第二,他們很難接受心理教育去理解他們的抱怨當中的創傷基礎,因為,就像很多戰類型人,他們對自己的恐懼和折磨人的內在找碴鬼不知不覺。也如同戰反應人,僵反應人傾向於把找碴鬼的完美主義要求投射到他人身上而非自己,並且用別人的不完美來合理化自己的隔離。僵類型人對找碴鬼完美主義和草木皆兵的歷程極度缺乏覺知,他們必須對這些歷程有意識,並且瓦解這些歷程,就像我之前寫關於縮小內在找碴鬼的的文章所詳述的。第三,比工作狂的逃反應人更嚴重,僵反應人否認他們單一適應模式所帶來的人生狹隘後果。由於僵反應在光譜上的極端是崩潰反應(在動物界中,可看到即將被殺的獵物的意識極端遺棄),很多僵反應人似乎可以藉由釋放體內的鴉片物質來自我藥療。釋放這體內鴉片物質,是動物性的腦部的功能,在遇到重大、危及性命的危險時所釋放。然而,崩潰性的或極端僵反應的鴉片製造,對一個人的幫助有限,而且這些人較可能對舒緩抑制型的物質上癮。許多自我藥療的人常喜歡使用大麻和麻醉型毒品,而有些人可能會用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越用越兇。還有,尤其當他們沒有接受治療也沒有牽掛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惡化成越來越嚴重的憂鬱,最糟的狀況是,就像《未曾許諾的玫瑰園》所描述的那種精神疾病。
我的插播補充:
解離,是一種心理的自我防衛機制,當我們遭遇難以承受的狀況時,可能會自發性地隔離自己的心理狀態,來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崩潰。
這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大小不一的解離經驗。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小孩子,來發現解離有多常見。當小孩被大人凶狠地斥責、小孩感到強烈的威脅時,許多小孩會「放空」,眼神空洞,旁人都看得出來這小孩的神智已經「飄走了」,雖然身體仍在同一個位置,即使眼睛仍然看著罵他的大人,但是大人的斥責似乎只是沒有意義的聲音,這小孩根本沒有接收到資訊,他的思緒與情緒已經和當下現實切割了,來使自己不會害怕到崩潰。
或是成人遇到工作上的主管或老闆不留情面地怒罵,無力反抗卻又難以承受的狀況下,可能一邊演出服從的樣子,但同時試圖麻痺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無感,避免自己失態。這些都是常見的解離。
但是解離的呈現方式有非常多種,也有不同的輕重程度。從常見的麻痺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沒有感覺,「知道當下發生什麼,但情緒上有一道防火牆」;到有些人會說自己似乎靈魂出竅一樣、從自己體外看著自己、用他者的視角看著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而非體驗著當下的經驗,或是感覺一切都不像真的,像是做夢或看電影一樣。從做白日夢般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減少放在當下經驗中的注意力,到根本不記得發生什麼事的解離性失憶。從腦袋與情緒放空地如行屍走肉般行動,到像是「被魔神仔牽走」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另一個地方的解離性漫遊症。從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感、存在感,到戲劇最愛的題材「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俗稱的多重人格。解離的樣貌非常多,但基本上都是關於隔離現實感、脫離自己或脫離現實的一種避免崩潰的「防火牆」心理現象,但並不等於精神病中的妄想或幻覺。
(魔神仔是台灣傳說的山林妖怪,據說會把人迷惑、帶走、當作寵物般以樹葉和昆蟲餵養在山林中。台灣偶有社會事件報導,當事人離奇失蹤,後來在山林中被發現,自述不知為何會失蹤、認為自己被魔神仔帶走。在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也有解離性漫遊症的題材。)
討好型與關係依賴型防衛
討好型者透過與他人的希望、需求、和要求合而為一來得到安全感。他們表現地像是相信進入任何關係的代價,就是要放棄自己一切的需求、權利、好惡、和界線。他們人生的起始,往往就像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的名著《幸福童年的秘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所描述的早熟孩子那樣,他們學會當父母有用且配合的奴僕,能使他們得到少許的安全和依附。他們通常有至少一位自戀型父母。自戀型父母以輕蔑迫使孩子服務他們,以恐懼和羞恥破壞孩子健康自我感的發展:一種自我保護、自我照顧、自我憐憫的自我中樞。我在《東灣治療師》2003年1月/2月號的文章《關係依賴、創傷、與討好反應》(Codependency, Trauma and The Fawn Response),對這種動態有詳細的說明。討好型人通常對心理教育的反應良好,尤其當治療師持續地幫助他們辨識和拋棄重複性強迫時 — 重複性強迫導致他們被剝削他們的自戀狂吸引。心理治療也能引導他們有更寬廣更深度的自我表達,自然能幫助他們縮小他們典型的傾聽防衛。我多次見到,當根深蒂固的關係依賴者終於瞭解到,光是想到表達自己的好惡或需求都會引發強烈的情緒重現時 — 強到他們完全解離,無法知道也無能表達自己想要什麼 — ,他們終於在直言和建立界線方面的工作有所進展。在會談中的直言角色扮演練習,並且注意這練習所誘發的使人呆滯的內在找碴鬼歷程,能幫助關係依賴者建立健康的自我。當治療師詮釋、見證、認同當事人兒時的個人自我被迫死亡的時候,尤其如此。哀悼這些失去,進一步可能使當事人更能夠發展自我。
(未完,待續。)
註1:類精神分裂(schizoid),不是精神分裂症或思覺失調症,而是來自「類精神分裂人格疾患」一詞,表示對社會連結缺乏性趣、嚴重孤僻、情感淡漠、成為人生的觀察者而非參與者,甚至可能無法與常人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
2020年3月18日,路易小編更新如下:
由於網路文章限制較多,不易詳盡介紹此議題,所以建議您閱讀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大師、美國加州心理治療師彼得.沃克所著作,美國科州心理治療師陳思含譯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可得到最完整的知識,也可透過閱讀此書得到自我療癒。點選書名或書本封面圖,皆可連結到博客來購書網頁。
另建議您按讚追蹤陳思含老師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