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 Walker(彼得.沃克)寫了幾本書都很棒,不過其中還是以《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最爆紅。如果去看Amazon(亞馬遜)上面超過5700則的書評,你會看到一般民眾和心理助人專業工作者幾乎是一面倒的好評,也不斷看到「這本書救了我」、「這本書改變我的人生」之類的留言。
你知道嗎?這打從一開始就是Pete自助出版的書,至今在美國也仍是自助出版,沒有出版社加持、沒有一條龍的行銷廣告配套,完全靠實力成為大受好評、被多國翻譯出版的暢銷書!
我認為這本書的了不起之處,並不只是因為他是第一本在學術上、知性上與大眾分享CPTSD知識的書(其實在它出版前,連心理師*、精神科醫師都沒幾人知道CPTSD這件事),而是它還包括了作者展現脆弱,分享自己幾十年來的痛苦、掙扎、修練,使同樣有CPTSD的讀者感受到滿滿的包容、同理、撫慰。
Pete願意展現自己的脆弱、以自己的脆弱給予讀者支持,這真是極大的勇氣!
一般人要展現脆弱,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他還是心理治療師。把自己的隱私曝光給大眾,一直是這個專業中的忌諱。
我和Pete並沒有私交,也沒有見過面,只是在工作方面通過了幾次電子郵件,當中偶爾會有比公事公辦更私人一點點的交流。透過這些交流,我能完全感覺到,Pete的直言不諱,並不只是在書中對某些同業和文化現象的批判,也是書裡書外一致的直言,而他的直言永遠來自於愛與正義,而非以直言包裝著惡意。
我也感受到他總是帶著滿滿的愛去傾聽與了解別人的故事,但遇到惡與不義時,他也不避諱堅持界線、提出批判。
「像個人」展現七情六慾和意見的心理師,在現代社會其實很少見。心理師在校培訓的過程中,學校大多採取保守路線,希望現在或未來的心理師們把傳統的「白屏幕」(blank screen)當作標準,不要太過展現自己自然人性的喜怒哀樂與價值觀。
殊不知,這樣的機器人模式或聖人模式對某些案主是必要或適合的,但是對於某些案主卻是極具傷害性或破壞信任感的──就像是Pete在書中批判的那樣。
只不過,心理師要表現得「像個人」而非超然的存在,非常考驗個別心理師的個人素養,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落入太過自我的表現、忘了一切的個人揭露都應該以案主利益為中心;也因為,有時候可能誤判情勢,以善意為出發點的個人揭露,被案主做了意外的詮釋,整個歪樓……
我與Pete少量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在書中如此大量地分享自己的故事與脆弱,並不是一種過度自我,而是真心地支持讀者;書外的他,不避諱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故事,但也總是透過同理和支持的角度,並且配合著平衡的傾聽,而非像胖虎(前稱技安)開演唱會那樣的心態。
有些案主本身的自戀程度或敵意過高,無法健康平衡地聽取和善用他人的分享與揭露、無法把對方的分享當作一種關係連結性的交流。他們極度的自我中心,可能把心理師本意良好的自我揭露當成「浪費他們鐘點費」的惡意詮釋,又或者把心理師所有不夠哈巴狗的非語言訊息都當作是心理師的敵意。這種情況下,心理師當個善意的白屏幕,有其必要性。我自己也曾誤判情勢,因為不夠白屏幕也不夠哈巴狗,就被某案主解讀成我討厭他、對我發火大吼、怒氣沖沖離開──可是明明我是帶著愛在對他啊。
還有,心理師要表現得「像個人」,這是無法標準化的;心理師必須根據當下時時刻刻與案主的化學作用來展現自己善意的真誠。這種無法標準化的做法,在心理師的學校訓練和證照考試過程,都無法監督和管理,也難怪制度中的訓練過程,只能守著安全牌,也就是傳統的、安全的白屏幕。
可是,在我的經驗中,最好的心理師,往往就是那些不當白屏幕、不當機器人、能彈性且適度地展現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和意見的專業者。
心理師能不能在專業適當的脈絡下「像個人」,需要自己個人議題方面的修練,也需要大量的實務經驗。往內修也往外修,功力會越來越好。Pete就是一位修練成大師中的大師的療癒者,雖然他一直謙卑又低調。
最近Pete說自己已經七十幾歲了、認知功能有退步的跡象,所以他要把他的心理治療工作收起來、不接案了。
聽到這件事,我立刻陷入了哀悼。
雖然我不曾作為Pete的案主,但是我相信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許多人。他要從心理治療工作退休,就像是這世界少了一塊珍寶,使我感到相當不捨,一顆心揪在一起。
幸好,他的書可以永遠流傳下去,繼續造福許多人。
幾乎每一位閱讀過CPTSD聖經的讀者,都會對Pete說的這件事很有印象、也很有感觸:
療癒CPTSD是一輩子的事。
有些讀者看到這個說法,會陷入無助感、無望感,甚至考慮放棄處理自己的CPTSD。
但我的詮釋是:
這意思不是你會永遠像現在這麼痛苦或困擾。這意思是,你可以把CPTSD療癒到幾乎(或完全)不存在、你的人生可以不一樣、你可以擁有從未享受過的美好。但是,即使到了那樣的程度,有些CPTSD的症狀,未來仍可能出現,因為就算是沒有過CPTSD的人也可能會偶爾有內在找碴鬼、情緒重現等等的現象(只是他們的嚴重性和有CPTSD的人不同),但是只要你已經療癒到足夠的程度,當它們出現時,你能夠很快速地管理它們、不被它們嚇倒,你可以很快地重拾平衡和平安的狀態。
這就像是一位長期便祕的人把便秘問題解決了、不再有長期便秘的問題,但偶爾仍可能因為飲食或生活型態變化,而突然出現便秘現象,但那不等於他又得終身便祕了。
另外我想補充:
有不少讀者看了Pete的書,覺得被同理了,就停在這裡享受被拍拍的感覺,並沒有落實書中給的各種建議。這當然不會對自己的CPTSD有什麼改善。而有些讀者很認真,雖然知易行難,外加凡事起頭難,但仍然持續地練習和實踐書中的知識與技巧,一直應用下去,大多會感覺到自己漸漸地改善了。
而有些人雖然應用後有許多的進步,卻一直覺得沒有到達真正的「好了、解脫了」的境界。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我看到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 沒有階段性的循序漸進,可能過早使用還不適合的技術,或是基礎功還不夠紮實。
- 在應用的過程中,有自己所不知的盲點。
- 缺乏了「情緒重現處理」。
前兩點,通常可以透過專業人士的洞見和協助,很快地打破無效循環,使你不用做白工。
第三點呢,是Pete書中沒有的。CPTSD聖經介紹了「情緒重現管理」。情緒重現管理,重視的是在情緒重現發生時,管理當下的情緒、讓自己好過點、更健康地應對誘發情境。
而我透過研究Pete的分享,以及透過實務經驗,建立了一套「情緒重現處理」的技術,使情緒重現成為任意門與時光機的綜合體,讓我們有機會化解原始的傷,進入更深度的療癒,更能夠化解掉CPTSD。一字之差,卻是完全相反的使用方向,也有著不同的目的。我發現,妥善應用這套技術的案主,幾乎都能有突破性的療癒進展,甚至從療癒初期階段突飛猛進到後期階段。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技術沒有被寫入CPTSD聖經裡面,我也不好意思問Pete。雖然我是根據Pete大前輩的智慧而建立這一套技術,但我相信自己一定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只不過是把這種療癒方式更組織化地整理成一套方法而已,我也相信Pete在他的實務工作中,一定也採取了類似的方式協助他的案主。我只能猜測,也許Pete只是沒有用很結構性的方式寫出來,但期待讀者把整本書融會貫通後,也許能自行整合出類似的方式?又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技術由專業人士帶領會更好,所以不寫在書裡面?
我的許多案主,只要願意走過CPTSD療癒的必要歷程(包括情緒重現處理),幾乎都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安全、自在,甚至幸福與光明。這個歷程很辛苦,許多人在這過程當中都經歷了許多掙扎,可是到達解脫的那一刻,無不高喊值得。
你值得幸福。
*因為心理助人專業工作者在全球有諸多不同頭銜,所以在此以「心理師」統稱所有類似性質的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