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到一些心理創傷受害者(以下簡稱受創者),困在痛苦當中,做了再久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以下簡稱諮商),卻還是沒有任何改善,頂多只是多了個傾聽者,讓他們得到一點點宣洩和支持的安慰。這些受創者可能已經對諮商師吐苦水吐了一年、兩年、更多年,也可能向親朋好友抱怨訴苦了更久,可是對於整體的痛苦和困境,或是對於長期以來的不健康模式,毫無改變。
有些受創者則是不太訴苦、惜字如金,卻在諮商中堅持了很久,也感覺不到改善。
有人因此認為諮商是沒有用的東西,而放棄求助。有些人則是被嚴重的內在找碴鬼控制,更加批判自己,認為自己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於是形成更大的打擊。還有人是被嚴重的外在找碴鬼所蒙蔽,認為自己的諮商師非常的糟糕、都是諮商師太爛才無效。(請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內有關於找碴鬼的詳細介紹。)
有些受創者曾經接受了多年的諮商,也試過不同的心理專業助人工作者(本文統稱諮商師,但不一定是諮商心理師,世界各地有相當多不同的專業頭銜),都沒有起色,所以更可能對外放棄,甚至放棄自己。有些人開始迷信,因為認為科學、學術幫不了自己,只能靠玄學,而且脆弱絕望的心靈最容易被操弄,於是本來有益的心靈信仰就成了極端的迷信。然而在極嚴重的狀況下,有些受創者甚至因為陷入絕望而放棄人生。
當這些受創者走投無路地尋求我的協助時,我得知他們過去曾接受過長期的諮商,通常我會希望盡早釐清「為什麼做了那麼久的諮商卻沒有任何效果」。
唯有釐清這一點,才能避免已經很辛苦的受創者又繼續在我這邊浪費時間,並且幫助他們往前走。看到那些長期求助卻無效的受創者,我可以體會到他們的辛苦、挫折,我也希望自己不是他們另一個浪費時間的經驗。許多受創者抓出卡關的癥結後,通常都能開始進步,漸漸走向光明。
因此,我想要語重心長地與受創者們分享常見的專業療癒卡關原因。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任何療癒關卡,並予以突破。
心理創傷的心理諮商沒有效果的常見十大原因:
1. 你的諮商師並不熟悉與你相關的議題。
每一位諮商師的基本訓練,都包括了處理廣泛性、一般性困擾的能力。然而,某一些議題有其特殊性和複雜度,需要諮商師在學校的基礎訓練之外再自行增進相關的能力。這就像是,醫師念了醫學院,具備了基礎的醫學知識與能力,但是你不會去骨科看心臟病,你也不會請耳鼻喉科醫師幫你進行腎結石手術一樣,因為你知道雖然都是醫師,可是各有所長。
如果諮商師不夠熟悉某些特定議題,卻依然用千篇一律的「基礎版」諮商方式處理,可能就無法對症下藥。不熟悉這些特定議題的諮商師,還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協助方式錯誤,甚至造成二度傷害。
如果你懷疑你的諮商師並不熟悉你所遭遇的狀況或困擾,你可以誠懇地與他討論,問問他對這方面的了解與經驗。如果你認為他真的不了解或不熟悉與你相關的重要議題,你可以尋求更適合的諮商師,或請你現在的諮商師提供建議人選。轉介是專業諮商師的正常工作之一,詢問轉介資源時,並不需要覺得尷尬。
2. 你與你的諮商師並不適配。
適配性,幾乎等於俗話說的「麻吉不麻吉」、「化學作用如何」。除了你的諮商師的專業是否對應到你的議題之外,你與你的諮商師相處、互動起來的感覺,也很重要。如果你對你的諮商師有負面的感受,就會影響到這段協助關係的信任感和坦誠度;信任不足或不夠坦誠,就會是協助過程中的巨大阻礙。有時候「化學作用不對」,並不代表誰好誰不好,只是合不合拍而已。
諮商師是一位專業助人者,並非你的死黨、麻吉、好朋友,所以不需要期待與諮商師的關係猶如一般朋友一樣,但是至少你對他有某種程度的信任感、幾乎沒有負面感受,這才有合作下去的基礎。
然而,我們並不需要在第一次互動時就決定喜歡或不喜歡這位諮商師。第一次的互動中,如果你對他有「強烈的」負面觀感,那麼我會建議你另選他人——前提是,你並不是對大部分的人都抱持負面觀感,否則你的負面觀感就沒有任何鑑別力了。
如果第一次的互動中並沒有太多負面觀感,即使還沒有明顯的好感,你仍可以再嘗試下去,也許你們的默契和化學作用會越來越好。畢竟,人與人的關係是需要學習和磨合的。
在你們合作的過程當中,你可以隨時提供回饋給諮商師,讓他知道你的感受:你覺得他太強勢?太模糊?太拐彎抹腳?太囉嗦?聽不懂?看起來不真誠?說不出為什麼但就是覺得不舒服?
正常的狀況下,只要你的回饋方式並沒有惡意攻擊的成分,專業的諮商師都很樂於知道你真誠的意見,並且與你一同溝通、探索、協調,於是你們的化學作用會越來越好。但是,如果你用無攻擊性且合理的方式表達你的意見,而對方感到不悅,這十之八九代表著這位諮商師並不適合你——另一個小小的可能性是,你的表達方式真的太具侵犯性,只要是人都會生氣,可是你自己卻認為沒什麼。
適配性對於合作的成效,如同諮商師的專業能力一樣重要,但是每個人麻吉不麻吉的狀況都不同,風評再好的諮商師都不一定適合你,所以不需要追求他人口中的大師,而需綜合諮商師的專業能力以及你自己的感覺來選擇。
另外,諮商師本身最好也進行自己的適配性評估,可以減少接受不適合的案主的機會。
當專業者在評估適配性的時候,角度與一般人不盡相同,所以有時候可能會發生諮商師告知你彼此不適合,你感到很錯愕的現象。請了解,一位願意告訴你彼此不適配的諮商師,其實是最有良知的諮商師,也是在為你省下不必要的時間、金錢、心力,使你不用浪費在不適合的諮商師身上。他拒絕的不是你,也不是你不好,更不是他不喜歡你,而是他以專業的角度認為自己沒辦法好好的幫助你喔。
但是即使諮商師盡早進行適配性評估,諮商師也無法未卜先知、預知未來。人與人的了解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深,所以諮商師可能一開始並沒有發現不適配的現象,可是在合作後才發現。同樣,你也可能在合作後才發現不適合。這都是可以討論的話題,你與諮商師也都可以選擇結束合作。
3. 你對你的諮商師有所隱瞞。
也許你不太確定什麼資訊對諮商師來說是重要的,因為以為不重要、無關,所以就沒說,這不是我所說的「隱瞞」,畢竟如果話題剛好有相關性、或是諮商師問起的話,你仍然是會分享的。這裡所指的隱瞞,是你刻意不讓諮商師知道。諮商師沒有讀心術,所以你若刻意隱瞞,諮商師就沒有辦法獲得全貌,也沒有辦法用適當的方式來協助你。
這就像是,你刻意不告訴醫師你對某種藥物過敏,結果醫師開了那種藥,你自己知道會過敏就不吃,所以醫師的處方完全沒有用;也像是,一位在吃抗凝血劑的病人,不告訴醫師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甚至還欺騙醫師、告訴醫師自己沒有服用抗凝血劑,於是醫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動手術,這位病人就難以止血了。
如果你就是無法對諮商師坦誠,你可先誠實地問問自己:「為什麼我不想告訴諮商師?」是因為太丟臉?因為怕被諮商師討厭或批判?因為怕諮商師生氣?因為不知道怎麼說?因為這件事帶來的情緒太強烈,怕一開口自己就崩潰?別的原因?
當你找到原因以後,你可以思考:這是諮商師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如果這位諮商師早已失去你的信任,導致你無法坦誠,你可以試著與他溝通信任感的問題;如果無法改善對他的信任感,其實你就不適合再與他合作了,可能要尋求他人協助。
但如果不是針對這位諮商師的信任感問題,而是你自身的信任感議題,或是你有太多的自我設限,你可以試著告訴諮商師:「我想告訴你某件事,可是我因為(原因)而沒說。」他可以協助你處理那個擔心或困難喔。
4. 你對於療程的配合度與投入程度不足。
這應該很容易理解。配合與投入,不代表對諮商師的完全服從喔!你仍然是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決策權的個體,你也可以和諮商師討論你的期待、需求、和反對。但是如果你不把自己的諮商療程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例如動輒缺席、拒絕採用有療效的諮商頻率或規劃,或是自己已經同意了某個作業、某個練習、或某個觀點,卻又不實踐,那麼誰也幫不了你呀。
一位摔斷腿的病人如果需要復健和物理治療來幫助他重新走路,可是他又不好好配合療程和居家練習,又有誰能幫他重新走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