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類型與自戀型防衛
戰類型相信權力與控制可以創造安全、緩和遺棄、和穩固愛,而且無意識地被這樣的信念所驅使。被寵壞、且限制不足(一種獨特的遺棄痛苦類型)的小孩,以及被允許學自戀型父母那樣欺侮別人的小孩,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僵化的戰反應來面對創傷的誘發。這種類型學會以憤怒來回應遺棄感,然後以輕蔑 — 一種自戀型暴怒和厭惡的有毒合成物 — 來威嚇或羞辱他人,使他人呼應自己,並把他人變成自己的延伸。任性自以為是的戰類型,常把別人變成自己沒完沒了的獨白的聽眾,並且可能在一個主宰-服從的關係中,把「捕獲」的僵或討好型人當作奴隸或囚犯。特別嚴重的戰類型可能會變成社會病態¹ ,落在從腐敗政客到惡毒罪犯都有可能的光譜上。
治療:
心理教育他們控制與威嚇他人所付出的驚人代價,對有救的戰類型人有益。受傷程度較輕的類型,可以看清可能的親密對象如何變得害怕或憎惡他們,以至於他們無法實現自己極為渴望的溫暖或真正的喜愛。我幫助過一些戰類型人瞭解這個權力與孤立的惡性循環:過度使用權力,導致他人情緒的恐懼與退縮,然後戰類型人更覺得受遺棄,進而更是憤怒和輕蔑,於是把親密對象推得更遠,接著加強了戰類型人的憤怒和厭惡,然後製造了更大的距離和更缺乏溫暖……就這樣沒完沒了。戰類型人需要學會留意並拋棄把遺棄感立刻化為憤怒和厭惡的習慣。隨著他們對自己的遺棄感越來越覺知,他們可以專注於並感受自己的遺棄性恐懼和羞恥感,而不把這些感覺轉為憤怒或厭惡,也不讓自大的過度補償把這些感覺轉為過度要求。
不同於另外三種類型,戰類型人自認為完美,並且把內在找碴鬼的完美主義投射到他人身上,使自己無可避免地有源源不絕的暴怒理由。戰類型人需要看清自己貶低他人的、道德魔人的立場是如何地推開他人,並使自己現在繼續被遺棄。學會在誘發徵兆一出現時就自發地暫停,對他們來說是無價的工具。暫停可以把他們受傷的感覺大量地轉向至哀悼,並處理他們原始的遺棄感,而非破壞性地錯植到現在的親密對象上。還有,就像所有4F類型的僵化,對於危險,戰類型需要更有彈性且更適應地使用其他的反應類型,尤其是相反且互補的討好反應。他們可以學習討好型的同理心 — 想像如果自己是對方,會有什麼感覺,並且在初期先假裝,「假裝到後來變成真的」。如果沒有真的替他人著想、沒有互惠和平等對話,他們就會一直得不到自己渴望的親密感。
我的插播補充:
我寫了一系列的病態自戀、自戀型虐待、自戀型人格的相關文章,許多讀者對病態自戀的議題很有興趣,可能也已經看過那些文章。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些疑問:「所以自戀型人格就是因為創傷而產生的嗎?」「自戀型人格者好可憐,我們不能放棄他們吧?」
這些都是大哉問,我可能必須另外找機會說明,但在此簡短地說:自戀型人格的發生原因很複雜,創傷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病態自戀狂有毒,如果你因為同情憐憫而對他不離不棄,這個圖的象徵意義可能就會發生在你身上:
圖片來自網路多重轉發,在找不到原作者的情況下逕行使用,無意侵權,若原作者有異議,敬請告知,必當配合刪除。 N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tended. Unable to find and contact the original creator. Please notify any use disagreement and I will remove it.
你救不了他。(「不離不棄,被當北七」用在這裡,完全正確。)
如果你還存在著拯救者情節與各種獵物體質,你可能不願接受這個事實,並且認為我太冷酷無情、不夠善良。
我不敢說我是最善良的人,但我正是出於善意,為了保護善良的你,才會直說這種許多人(甚至包括某些專業人士)不願接受的話,也可能得罪很多人。說不定還引來病態自戀狂的攻擊。
連專家都說他們是絕症,為什麼你認為自己救得了他呢?更何況他會對你造成傷害呢?
但是,前提是,他真的是病態自戀狂。所以我們要先能夠區分戰反應和真正的病態自戀的差別。
有些CPTSD倖存者可能會有失調的戰反應,也有些人因為從小缺乏適當的健康人際互動學習機會,所以表現出類似病態自戀的行為,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自戀人格。看起來像,但不是。
但是CPTSD的戰類型根深柢固到了一種程度,的確有可能變成自戀型人格,但這並非必然。
如果尚未成為自戀型人格,而只是創傷反應或學習結果,好消息,他們都還有改變的機會!透過各種契機、覺醒、學習、甚至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他們都可以改變這種不健康的模式。
但如果已經是自戀型人格,那就來不及了。
CPTSD本身就是一個時常被誤診的複雜狀況。至於是戰反應、習得的人際互動模式、或自戀型人格,要怎麼區分,實在難以三言兩語說明,而且這樣的區別需要有足夠的專業訓練和經驗,所以還是諮詢在CPTSD與自戀型虐待雙方面都熟悉的心理專家,比較恰當。
逃類型與強迫型² 防衛
逃類型就像開關卡在「開」的機器。他們執著且強迫地受到一種無意識的信念所驅使,深信完美會帶給他們安全,並且可以使他們被他人所愛。逃類型小時候對家庭創傷的反應,落在過動的光譜上。這光譜上可以是極端拼命的優秀學生,也可以是輟學亂跑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逃類型者用不停忙碌的象徵性逃跑,持續不懈地逃離內在的拋棄之苦。
當強迫症般的逃類型人沒有在忙著做什麼的時候,他就是在擔憂和計畫要做什麼。逃類型者也容易對自己的腎上腺素上癮。他們許多人魯莽地經常追求有風險性的危險活動,以激發腎上腺素。逃類型者也容易對興奮物質成癮,也容易對他們最愛的歷程上癮:工作狂和忙碌狂。嚴重受創的逃反應者可能會惡化成嚴重的焦慮和恐慌疾患。
治療:
許多逃類型人總是忙著試圖跑在自己的痛苦之前,以至於在治療會談的鐘點內說出內省的話,是他們能夠認真看待自己的唯一時間。雖然心理教育對於每一個類型都很重要,但是逃類型特別需要它。在學習破解對內在找碴鬼的完美主義的過度認同時,最是如此。溫和地重複挑戰他們對完美主義的代價的否認和不當一回事,極為重要,尤其是那些常承認自己對工作成癮、卻偷偷把這當成驕傲和優越的工作狂。如同其他類型,更深度的療癒工作,會逐漸讓逃類型打開心房,去哀悼他們原始的遺棄,以及伴隨遺棄的各種所失。要縮小對找碴鬼的執著性保留,和改善強迫性的匆忙,自我協調的哭泣是最好的工具。隨著療癒的進展,逃反應者可以有一個「變速器」,讓他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速度來生活,當中也包括「空檔」。短暫的迷你冥想,對逃類型也有益,能幫助他們辨識和瓦解自己慣性的忙碌。我教這些案主舒服地坐著、系統性地放鬆、深深地腹式呼吸,並問自己這類問題:「我當下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或者,如果時間比較多的話,可以問「我現在正在逃離什麼傷痛?我能否打開心房,接受舒緩我的痛苦的想法或影像?」最後,很多逃類型人的症狀,使他們被誤認有循環性情感症。我在我的另一篇文章《管理遺棄性憂鬱》中,對此有所詳述。
註1:社會病態(sociopathy)與心理病態(psychopathy)二詞常被交互使用,都是指反社會人格疾患中最嚴重、最惡性的類型。源自於病態自戀的社會病態與心理病態,亦可稱為病態自戀狂,在此有相關介紹:https://freeryou.com/1893/narcabuse-01。
註2:作者所說的「強迫」,並不是勉強別人,而是「有如強迫症一般」的意思。強迫症的現象,有認知層面的執著,與行為層面的強迫(非怎麼做不可,例如瘋狂洗手)。若無特別說明,這裡的相關文章提到「強迫」的時後,都是包含認知層面的執著與行為層面的強迫。
2020年3月18日,路易小編更新如下:
由於網路文章限制較多,不易詳盡介紹此議題,所以建議您閱讀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大師、美國加州心理治療師彼得.沃克所著作,美國科州心理治療師陳思含譯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可得到最完整的知識,也可透過閱讀此書得到自我療癒。點選書名或書本封面圖,皆可連結到博客來購書網頁。
另建議您按讚追蹤陳思含老師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