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內在找碴鬼」,也就有「外在找碴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CPTSD) 的苦主,有可能會受到外在找碴鬼的控制,而顯得憤世嫉俗、愛找麻煩、對人充滿敵意、難相處、高攻擊性、高憤怒等。
相較於內在找碴鬼,外在找碴鬼把批判對外,很容易看什麼都不順眼,或者是傾向於檢討別人而較不檢討自己,也可能會扭曲詮釋他人的言行並以此產生敵意。因為外在找碴鬼對外充滿批判、敵意,所以在外在找碴鬼的影響之下,當事人就很可能充滿憤怒、脾氣差。如果剛好比較高攻擊性,就可能會對別人態度惡劣。如果比較壓抑自己,則是收斂自己的不滿與憤怒,把自己憋得難受。
在這個網路的時代中,很多的外在找碴鬼也找到了被動攻擊的好管道,在網路上留下各種尖酸刻薄的謾罵,或是不合理、不確實的批評。
外在找碴鬼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複雜性創傷的經驗影響下,有些人為了心理層面的求生,必須強迫自己在內心中對抗傷害自己的人,即使實際上無力反抗。
他們在受到傷害或攻擊的當下,必須內心大聲地反擊:
「我才不是你說的那樣!你才是壞人!」
「你爛透了!我才不吃你那一套!」
「你這個白癡!你說的都是屁!」
「我很好!你才是糟糕的那個!」
此外,他們可能時時刻刻在注意加害者的瑕疵,來強化自己的保護訊息。
內心的那些反擊和吶喊,是他們保護自己不讓加害者的有毒訊息洗腦自己的機制。如果他們不這麼做,也許他們會接收加害者的貶低、打擊,那麼長期下來他們的自尊和自我可能會被擊碎。所以,他們必須不信任加害者、不信任共犯、不信任漠視他們受苦的人、不信任社會或世界;他們必須貶低他人與外界,才能強壯自己隨時被威脅的自尊。內心的那些反擊聲音,是他們的防火牆。如果這些反應長期發生在童年時期,影響特別深遠。
他們也可能因為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而必須草木皆兵地注意任何不完美所帶來的風險,於是他們練就出高度嚴苛的批判性。那是他們的求生守則。
但是長期的這種內心反抗,可能致使他們發展出了一套自動化的慣性,不分對象、不分情境、或不適當地,外在找碴鬼都常過度發作,所以使他們看這也不爽、看那也不滿,對別人過度要求或過度批判,容易生氣,甚至不當地對別人發作。
當他們情緒重現的時候,會顯得非常不可理喻,因為他們會卡在過往的創傷情緒反應中而使外在找碴鬼嚴重發作,把矛頭都指向他人,卻不能靜下來內省或持平而論、就事論事。他們就像回到過去無助著受傷時,必須發自內心展開敵對,才能避開渺小和恐怖的感受。
自然而然,別人可能覺得他們難相處,於是想遠離他們。
有些比較善於壓抑自己的人,努力克制自己不要發作,卻因為壓抑而難受,甚至誘發了內在找碴鬼出來批判自己:看吧,你很有病。(是的,一個人可以有內在找碴鬼也有外在找碴鬼。) 或者,因為他們覺得別人都很糟糕、因為他們對別人充滿了敵意、因為他們覺得外界爛透了,所以他們即使不開戰,他們也可能選擇不與人往來。
這也是為什麼外在找碴鬼強大的人,最可能落入戰類型 (攻擊性強烈者),其次是逃類型 (努力改變別人或外界) 和僵類型 (外界太爛了,躲在自己的世界)。【請參見4F創傷反應類型的介紹。】
相較於內在找碴鬼通常帶來比較低落和自我打擊的向內能量,外在找碴鬼造成的憤怒,則是一種對外攻擊的能量。當一個人處在對外攻擊的能量當中,因為焦點都放在別人的錯誤(包括其實不是錯誤的錯誤),並且可能覺得自己的反應很合理,所以往往較缺乏自覺,也比較難自我管理。
我遇過一些外在找碴鬼極為強大的當事人,往往都是療癒效果較不樂觀的。因為即使在合作關係中,他們也可能持續聚焦在我的哪句話讓他不滿意、我的一個表情哪裡不夠溫柔、我的協助過程哪裡沒有按照他的劇本來……等,用高度控制的期待和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來要求我們的療程,嚴重的案子還會完全拒絕內觀內省,容易不歡而散。光是要讓他們願意接納和信任我的善意和專業,就是一個長期的抗戰。

CPTSD療癒聖經,各大通路現正熱賣中。
但是外在找碴鬼嚴重的苦主,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只要你願意加強自覺,並且練習內觀內省,你就開啟了一道療癒的大門。在此之前,當你只專注在別人的不完美,甚至加上過度控制、敵意,你能夠療癒的機會,相對小很多。如何管理外在找碴鬼、幫助自己療癒,在《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書中有更具體的說明。在你還沒有辦法放過別人之前(於是難以信任治療師),你可以先試著自己看書,先自修,等你覺得自己的自覺、內觀、內省、管理外在找碴鬼的能力有很大的進步時,再與治療師/心理師合作。
對抗外在找碴鬼,不是要讓一個人變得缺乏批判性思考,不是要讓一個人變得沒脾氣,而是在批判與包容、感性與理性、自我保護和自我反省、界線與好人緣之間,培養出一個自在安全的健康平衡點,不再因為外在找碴鬼而使自己難受、被別人排斥。
另一方面,有些受過複雜性創傷的人,已經被嚴重的外在找碴鬼佔據了他們的人格,成為他們本質上的一部分,而非受到誘發的情境性反應。
CPTSD的外在找碴鬼傾向,並不至於影響一個人的人格本質,而是針對創傷的反應,並且只要有意願並且堅持去做,就能建立內省內觀的能力,進而改善,長期療癒後可以到達合理健康的程度。
若外在找碴鬼已經融入了一個人的人格,這個人就是全面性、本質性、僵化性的自我中心式對外攻擊了。他們可能充滿了雙重標準 (明明自己也一樣,卻認為只有別人是錯的)、拒絕或無法換位思考、缺乏懊悔或罪惡感 (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沒錯,因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是別人自找的、全世界都欠他)。他們的世界只有自己,一切只有自己的視角。這時,他們可能已經到達了人格障礙的程度。CPTSD的創傷療癒取向,已經不再適合他們。大部分的人格障礙,治療效果都相當有限。某些中度或重度的人格障礙,被視為不治之症。
更糟糕的是,許多有惡性人格障礙的人,學習到了CPTSD的知識後,可能會不斷以CPTSD受害者的角色自居,以CPTSD合理化自己的惡性作為,還期許他人要給予像是對受害者的包容和體諒。
真正的CPTSD受害者 (沒有惡性人格) 的人,即使在找碴鬼、情緒重現、創傷反應的影響下,做出了不當的反應,但是他們在反應過後是能夠反省,也願意改變的(即使不知道如何改變,至少有真誠的意願),不會無限上綱。
其實我也遇過不少自認為是創傷受害者、實質上是惡性人格的人。每位專業人士在這種情況中的做法各有不同,但我個人的一貫原則是:我既然知道自己幫不上忙,我就不會拖著浪費對方的時間金錢。只不過,惡性人格的人遇到不如自己預期的拒絕時很容易毒性大發,於是當我誠實告知我觀察到的瓶頸、意圖讓當事人自行決定是否要繼續合作的時候,對方是否毒性發作、程度為何,往往就是幫助我確認的最佳資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