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通常是有組織性的、系統性的信仰,由外而內告訴或影響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也可能由外而內賦予個人身分定位。至於有些宣稱自己不是宗教但其實如同宗教一般運作的信仰……我仍然把它納入宗教的範疇。
但是靈性,從上篇各大人物對靈性智力的定義可知,無關一個人信仰什麼宗教,靈性是個人由內在靈性感受往外顯化的現象。
換言之,一個人可以看似宗教狂熱,內心卻沒有真正的靈性成長;另一個人也可以什麼宗教都不信,內在的靈性成長卻非常營養。
心理學對於靈性發展的領域,目前並沒有一致性的見解,但是我所學到的是,靈性發展如同生理發展、心理發展、社會能力發展一般,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存在的本質,也各自有各自的不同發展。就像在沒有特殊狀況之下,人人都能從躺著發展到會爬、會站、會走路、會跑步,但是最後走路的姿態如何、跑步跑得好不好,喜歡靜或喜歡動,各有千秋。靈性發展有某些階段和進程,卻不是每個人的靈性發展到了相同的階段就會呈現相同的樣貌。同樣的,如果在生理、心理、或靈性的發展過程受到了破壞,就可能影響相關的後續發展。
既然使用「發展」兩個字,也就意味著它是持續成長和變化的動態過程,所以一個人的靈性觀點或信仰在不同階段出現改變,非常正常,就像身高越來越高,衣服的尺寸也隨之更換。
再來說說,宗教 (religion) 與靈性 (spirituality) 不是同義詞這件事。
前面已經簡短說明兩者不同。現在我們來看看人類在信仰宗教和追求靈性時的行為和可能意義。這也是我在實務工作上協助他人的視角。
一個人很認真吃齋唸佛、捐錢做功德、打坐禪修,就一定代表靈性成長嗎?一個人每週乖乖上教會做禮拜、讀經禱告,就是靈性充滿嗎?參加各種心靈成長課程、滿口光/能量/脈輪,就代表很有靈性嗎?
這些都是障眼法。
有這些行為,不代表靈性層次一定如何。要了解一個人的靈性層次,需要去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以及這些行為對此人的意義、感受、影響,還有這個宗教信仰造成了此人什麼樣的感受性與存在性、如何將這些宗教信仰用於自身與世界。總之,把前述的各大家「靈性智力」的概念拿來檢視,可能會有幫助。
我遇過虔誠的基督徒,帶著不少前述的靈性智力的特質,知道自己在這個信仰中要什麼、不要什麼,運用自己的信仰,結合專業協助,成功扭轉了折磨她幾十年的複雜性創傷,活出光明精彩的新生活。
但也遇過虔誠的基督徒,死守著特定教條、甚至扭曲聖經內文來符合自己的意圖、不願承認自己對這些教條的執著正傷害著自己和另一半,甚至以道德自助餐來合理化自己的問題、壓迫別人。這我還真幫不了。果然,她的婚姻最後分崩離析,她依然得不到幸福。其實這是一位有某種人格障礙的人士,利用宗教來合理化自己扭曲的自我、支持自我中心的立場。
或是熱衷「身心靈領域」的案主,維持著適當的科學與邏輯觀念,適度搭配形而上的身心靈領域概念,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成長。
相反的,也有「身心靈領域」的狂熱魔人,完全反科學,不理會邏輯,堅持跳針式地自我診斷、自訂治療計畫,或是把一切有科學根據且科學可解決的現象歸因於玄妙的超自然力量,明明可以解決的事情都沒辦法解決了。
很多專家都很重視「自覺」的能力。前面那些談論靈性智力的各大家也都重視自覺、自我覺察。我發現有些人在信仰宗教或追求心靈成長時,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自己的接受和配合是為什麼,而非盲從。有些人會說:「這些固定的儀式,給我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那是我想要的。但是我不一定要全盤接受(宗教領袖的)論點。」這就是一種自覺。這樣的自覺,有機會開啟進一步的靈性成長和心理成長。
以反例來說,一個人可能非常認真吃齋唸佛,生活可能有大半時間都投注在修行的型式和活動,宗教領袖或典籍所說的話就是他奉為依歸的聖旨,可是他其實內心沒有真正的感動,或是並沒有得到靈性體驗,也沒有全然性的靈性成長。他制式化、軍事化、服從性地執行著各種宗教或修行的行為,但是仍在「沒有SOP」的情境中表現出低下的靈性。或者乖乖聽話去行善,可是行善只是他的一種功德交易,並沒有發自內心的感動或深刻體悟,甚至產生了優越感。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這個人的宗教信仰只是一種形式,卻沒有真正的靈性收穫。但我會更進一步思考:「這個人究竟透過宗教狂熱,在處理自己的什麼心理議題?這是他逃避現實的方式嗎?這是他取得人生控制感的方式嗎?這是他因為無力感而必須抓住浮木的展現嗎?他是因為低自尊所以才會徹底服從宗教領袖嗎?」我有千百個問題,需要與他相處、互動、了解,才能知曉究竟他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正因為宗教信仰的行為背後,有千百種心理狀態,所以我從來不是用「好/不好」或「該/不該」的二分法來看待宗教信仰和對心靈成長的追求。我認為追求靈性的成長是非常好的事情,端看這個追求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動機或心理機轉,這個人又是如何感受和應用自己的信仰。
遇到善用靈性信仰的人,我非常鼓勵他繼續追求,並且結合他的靈性信仰在他的心理蛻變工作中。他的靈性信仰是養份,不是毒藥。
可是遇到濫用或誤用假靈性的人,我反而會希望他脫離盲點,別再用追求靈性的假動作去掩飾真正的議題。
另外,我也遇過有的人被靈性團體所傷害,或是盲目聽信教義而加重原本就存在的問題,又或是因為本身的一些心理議題而導致自己成為靈性團體剝削、洗腦、煤氣燈的高風險群。對於他們,我通常會建議,先遠離所有對「靈性」的追求,直到自己療傷到了足夠安全的程度,再慢慢嚐試追求靈性成長。
而且,靈性成長本來就不一定需要透過宗教組織。
不過,遇到對的宗教或信仰組織(以下統稱宗教),的確會像吃了大力丸一樣,讓此人的靈性成長突飛猛進。
什麼是「對的宗教」呢?
這並非說有特定的哪一個宗教是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正解。事實上,正好相反。
在我的觀察和個人體驗當中,我認為每個人會被哪個宗教吸引,都有非常個別化的原因。每個人適合的宗教或靈性信仰各有不同。某個靈性信仰可能很適合你,卻對另一個人有害,而第三個人完全無感。
被吸引,不一定代表適合。就像在愛情關係中,有時候我們被吸引,是一種真正遇到對的人的吸引,但也有時候可能是自己未解決的議題造成鬼遮眼而被不適合的人吸引,甚至可能是被惡性的人所操弄掉入愛情陷阱。
我認為,對於靈性成長的渴望,如同身體發展與健康的需求,我們本能上會渴望靈性層面的成長和滿足(除非靈性發展歷程受到破壞)。身體的健康發展需要吸收營養,靈性成長也需要吸收靈性營養。
有些醫學研究和理論說,我們的生理需求會引導我們去攝取需要的養份和做出必要的行為。簡單的例子是,如果身體缺水,我們會口渴、想喝水,來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生病。
但我們也知道,我們並不總是攝取對自己好的飲食。口渴了,我們也可能因為各人喜好或習慣使然,排斥喝開水,而選擇不健康的飲料。甚至在身體沒有必要需求的時候去攝取不健康的飲食,像是本人就先承認,自己很愛吃零食,不餓也想吃零食,還常吃垃圾食物,只因為喜歡,只因為習慣。(挺胸說:我沒想要戒掉。請不要勸我。哈哈。)
需求,不總是引導我們做出對自己好的選擇。
甚至我們因為特殊目的,而忽視身體的需求。像是為了減肥而刻意節食的人,可能明明肚子餓,也故意不吃東西一樣。
靈性成長的需求也類似。有的人會去攝取健康的靈性養份,但有的人可能因為個人的盲點,或是因緣際會,而攝取不健康的靈性垃圾食物,或者排斥攝取靈性養份。
反應在個人對宗教的選擇與認同上,也就有了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健康善性)的宗教,本身是中性的,但是使用者帶著什麼樣的心魔去接觸或使用他,就會產生不同的靈性意義或影響。每個人在接觸、接受、或排斥各個宗教時,背後也可能帶著不同的機轉:也許這是健康的選擇,又或是不健康的選擇。還有些人會產生宗教依賴,更加失去自我。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太知道自己對待宗教或心靈成長的態度,究竟是符合Zohar所描述的那種健康靈性智力,亦或是受到自己沒有覺察的心魔所驅使;究竟信仰或執行那些教條和修行,是在加重自己既有的內在問題,還是真的提升自己身、心、靈呢?
我認為,抱持著omnism觀點的專業心理人,很可能可以協助追求心靈成長的人內觀自己的靈性成長方向健不健康。
目前我還沒找到夠好的omnism中文翻譯,所以就用英文了。omnism本身不是宗教,而是一種看待宗教的態度。雖然維基百科第一句的定義就說,omnism是「是對所有宗教的承認和尊重,或不承認或不尊重所有宗教」,不過絕大部分的情況下,omnism都是指前半句,而非後半句,也就是承認和尊重所有的宗教(在本文中,也包括沒有宗教標籤的靈性信仰),認為各宗教都不完美,但也都有可取之處,端看我們如何善用各宗教的智慧。某些抱持omnism觀點的人,還會加上「所有的宗教信仰背後都有一個共通性,那麼這個共通性就是普世價值。」這樣的綜合善用宗教智慧的能力,其實也很像前面多位論述靈性智力的人士隱含的原則:維持著獨立性與理智去選擇、感受、和運用靈性。
說到這裡,我想應該足夠清楚說明我在心理工作中面對宗教與靈性的態度了吧?我看的不是標籤,而是追求靈性成長的人的心理歷程以及對靈性的體悟和運用。只要健康,都是好事。如果有害,不管我怎麼說,迷信的仍然迷信、狂熱的仍然狂熱、濫用的仍然濫用,我的苦口婆心只不過會被貼上反信仰的標籤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