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Neil Farber醫師的論述和批判已經相當清楚,而我想再補充一些想法。
各位知道「妄想」的定義是什麼嗎?
妄想是一種病態的精神症狀,指的是堅信不實的想法,不管有多少證據或邏輯足以反駁其所堅信的「事實」,妄想者仍堅持自己相信的就是事實、不接受證據與邏輯。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的法律年齡明明是二十歲,卻堅信自己的法律年齡是五十歲,不管出生證明、母親作證,他就是不相信自己其實是二十歲、仍然堅持自己是五十歲,那就是妄想。(我這裡特意強調「法律年齡」,是為了預防有人扯到前世今生、心智年齡、老靈魂之類的話題,為了找麻煩而找麻煩的無聊論戰。)
吸引力法則認為我們若要願望實現,就要「相信」並且「過著願望已經實踐的生活」,不可抱有懷疑。其所指的懷疑,不只是「真的會實現嗎?」這種懷疑,甚至是任何暗示著「我現在尚未實現這個願望」的想法或行動都算是懷疑,即使事實就是你的願望現在還沒有實現。
基本上,它就是要你自己騙自己,而且你必須不認為那是騙,要騙到自己都以為是真的。
如果你認為不是事實的事情是事實,那不就是妄想嗎?那是一種病啊!
你說:「我沒有妄想。我分得清楚真假,我知道我只是『假裝』願望已經實現,但我『知道』其實它還沒有實現。」
親愛的,你知道這樣就已經違反吸引力法則了嗎?難怪你的願望不會實現啊。只能怪你自己囉。
根據吸引力法則的邏輯,你要嘛就是把自己搞到妄想,要嘛就是願望不實現都是你自己的錯。既然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到達妄想的程度,所以吸引力法則永遠沒有錯,都是你們做不到、都是你們做錯了。
這樣的邏輯,你能接受嗎?
如果你能接受,那我們真的不是一個世界的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囉。
我不敢說自己非常了解吸引力法則,只是稍有涉略,身邊也有些相信吸引力法則的人。但我發現即便是吸引力法則的不同書籍或專家,有些論點也不見得一致,很一致的倒是充滿違反科學和邏輯的論述。
心理學以及大部分的科學,都強調邏輯、實事求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科學、邏輯,不能解釋一切,但能在相對安全可靠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最大共識。在科學邏輯的基礎上,其實很少有什麼系統或理論是絕對不可挑戰的。換言之,從心理專業的角度來說,任何自稱「我一定沒有錯,有任何問題都是你自己的錯」的權威信仰系統,都是危險的。
「我這個信仰絕對沒錯,一定是你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信仰基礎下,信仰者會陷入一種不合邏輯的洗腦結構裡。即使該信仰系統明明有瑕疵、有錯誤,但該信仰不會承認那些瑕疵,還反過來說是你自己的錯、你需要更認真追隨這個信仰系統。
許多的宗教 (包括邪教)就是用這種循環式的邏輯謬誤來維持自己的絕對性權威地位、不容挑戰。如果你接受這種信仰洗腦的循環式邏輯謬誤,你的心智就很難跳脫其信仰框架去客觀看待自己的經歷、面對其信仰系統的瑕疵,甚至會因為這個錯誤邏輯以及信仰威權所明示或暗示的指責,而傷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更難脫離該信仰系統。
比方說,如果一個信仰系統深信「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的因果報應論,雖然你打從有意識開始就是個善良、樂於助人的大好人,一輩子沒有傷害過別人,人生卻屢遭不幸,這個信仰系統可能會雞蛋裡挑骨頭說你一定有哪裡不好,才會得此報應。但世界上有誰是完美的呢?硬要找麻煩,每個人都有瑕疵可挑,這根本就是硬拗。又或是扯到無法驗證的前世,去說你可能罪有應得,你又如何說它是對或是錯?如果你相信這套系統,你就掉進了它充滿錯誤邏輯的洗腦中,很容易服從它所提出的各種「解決辦法」,要你如何修行、花錢做儀式或買東西……等等,你都乖乖配合。當它的解決辦法無效時,它還是會繞回來說是你的錯。
另外,身為非常關心各種處境的受害人的我,最討厭聽到責怪受害人的言論。可是循環式邏輯的信仰系統,常常就會出現責怪受害人的現象。畢竟,「如果你照著這個信仰系統,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啊!所以你成為受害人,一定是你自找的!或是,會發生這種事,一定有合理的理由,老天/宇宙/神明一定對你有安排,所以你要往正面想、不要質疑…」
我遇過太多的受害人因為這樣的信仰系統而受到二度創傷,而且因為被洗腦地太嚴重,在心理工作中要花比沒有這種信仰的人更多的時間才能療癒;並且因為這種邏輯強烈破壞了健康的心理界線,很容易使人成為受害高風險族群,若不從根本處理,未來很可能再度受害。這種信仰害人不淺,所以我非常反感。
像是在吸引力法則的信仰系統中,如果你明明照著吸引力法則做了,願望卻沒有實現,那一定是你哪裡沒做對,不是吸引力法則本身有錯 ─ 更何況,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進入它所要求的妄想階段。如果你遭遇不幸,那一定是因為你自己想著那個不幸,才會吸引這個不幸的發生。這種從結果去推原因的錯誤邏輯,加上責怪受害人,造成受害者的二度傷害,令我難以接受。
「這個信仰系統絕對沒錯,一定是你的問題才會不靈驗」的基本架構,剛好就像心理虐待中常見的現象,施虐者會試圖顛倒黑白,使受害者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有問題,還是對方有問題,最後搞到腦袋打結、甚至相信自己才是有問題的人,變得更容易被對方操弄。這種操弄技術叫做「煤氣燈」(gaslighting),在自戀型虐待中非常常見,也是該類型虐待的特色之一。
談到信仰,常有人誤以為就是宗教。我這裡所說的信仰不只是宗教,而是廣義的、任何你深信不疑的一套思想體系。有信仰不是壞事,但若迷失其中、無法客觀看待事實、受其害而不自知不逃離,那才是問題。
提到對信仰的盲目與批判,也常有人會誤以為我是無神論者、誤以為我是從無神論的偏見裡面去看待信仰。事實上,我是不可知論者 (agnostic),基本上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自然不是無神論者,一切只是已知與未知的差別而已。我個人對一切無知的態度很簡單:我會盡量求知,而對於無害的一切就寧可信其有、樂於瞭解,但確知有害的我會敬而遠之。科學對人類的幫助,就在於對於已知和未知的明確。科學不是全知全能的,它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但它的優點在於正視並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不斷接受驗證和挑戰,錯誤可以被檢視、被推翻、被更正,而不是像某些僵化的信仰體系要求大眾盲信盲從。
然而,我認為吸引力法則若經過調整,其實是有良好價值的。這回到心理學中很基本的一個概念: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類似「你的想法或信念,導致了結果」。但它不像吸引力法則那般認為:如果你把意念放在中大樂透頭獎,只要相信、不要計畫、不要行動、現在就過著中大樂透頭獎般的日子、感覺自己像中了大樂透般的富裕,你就會真的中大樂透頭獎。(正常人應該都知道你會先破產吧?)(你如果相信自己已經中獎,那幹嘛還去買彩券?破功!)
自我實現預言的例子,正面的像是,你相信天無絕人之路、自己一定有出頭天,所以你自然而然會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不斷努力,於是你真的衝破困境。
負面的例子像是,你相信自己就是小三命,於是面對感情你總是輕易放棄追求健康的關係、向第三者的身分妥協,所以你就一直是第三者,明明是自己造成的,卻還以為自己真是小三命,不思改變之道。
如果把吸引力法則適度調整成「自我實現預言的應用」,其實是有心理學根據的。但是自我實現預言強調的是你對於自己的內在信念,會轉化為一種態度與行動,進而造成可能的結果。如Farber醫師所說,計畫、行動的這些過程很重要,不是做白日夢或妄想。要利用自我實現預言去實現夢想,需要深入檢視自己的內在信念,進而做相對應的調整,是一種往內修而非往外求的過程,恰巧與吸引力法則相反。此外,也必須審視目標的合理性、並放掉對具體結果的執著。畢竟,自我實現預言可不是「我相信我會中頭獎,所以我就一定會中頭獎」那樣的表淺和具體,也不是往外求的「宇宙自有安排、宇宙會回應我」的拋棄個人責任。
如果你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充滿好運的,你可能比較願意去買大樂透,常買比起完全不買,當然有比較高的中獎機會,但中的不一定是頭獎。
同時要小心可怕的賭徒心理。對於目標的不切實際,缺乏理性的計畫與拿捏,光是深信自己好運加持、一定會中頭獎,所以也不惦惦自己的斤兩,你就瘋狂砸錢每期包牌,輸了就認為「下次一定中」,小贏就認為「看吧,我運氣果然好,離頭獎不遠了」,你可能在賺到錢之前就把自己的本錢都花光了,然後口袋空空,甚至滿身債。
又像是,同樣有那麼多的創業者,幾乎都是充滿自信去創業,但有些人是真有實力,有些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在創業的過程中,有人做得對、有人做的錯,當然都會導致不一樣的創業結果。有的人創業成功、蒸蒸日上;有的人經營不善,倒店欠債。很多事情並非「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就足夠的。
也許有人會說:「我照吸引力法則去做,願望真的實現了呀!你怎麼可以說它是錯的?」
親愛的,如果我相信我走在路上一定會撿到錢,所以我出門走路都很注意看地上有沒有錢,這一輩子幾十年,我總有撿到錢的機會吧?這一部分是自我實現預言,一部份是機率問題。我沒有說吸引力法則一定不成功,但是你可以用邏輯想想,如果成功是靠機率,那和吸引力法則有什麼關聯呢?巧合,不用歸功給吸引力法則。否則又是一種邏輯謬誤。Farber醫師與我從未否認的確有人照著吸引力法則做而實現願望,但我們不能拿特例當通則,更要去檢視這些特例到底能不能代表吸引力法則全面有效。如果我們要拿特例當通則,怎麼不說喝水會嗆死,所以大家都不可以喝水呢?拿特例當通則,往往也是賭徒心態的盲點之一:忽略十賭九輸,光是一個小贏,就以為可以靠賭賺錢;看到有人真的大贏,就以為自己也會是那個大贏家。
姑且談到這裡。如果冒犯了你的信仰,或擋了你的財路,很抱歉,但我做我相信對的事。如果你是吸引力法則的信仰者,記得惡念會帶來惡果喔,所以開心讀完、當作我的這一系列文章都不存在,繼續去過吸引力法則的完美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