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什麼方式追求心靈成長呢?
其實我比較喜歡說「心/靈」成長。如果你看過《心理諮商或心靈成長?宗教、信仰、靈性、與科學的共存》這個分為上下篇的文章,你應該很清楚為什麼我加上一條斜線:心理、靈性,是不同的領域──雖然兩者有些交集,有時也相互解釋。
如果你看過那篇文章,你應該也了解我在此所談的「靈性」是什麼。那可不是通靈、特異功能、或超自然現象,也和玄學或宗教沒有關係,而是個人發自內在的一種非具象的體驗和智慧。(真的是先看看那篇文章再來看這篇比較好喔。要不然會雞同鴨講耶。)
關於心理層面的成長,現代人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概念,也有越來越多的資源。無論是閱讀心理自助相關書籍,或是參加心理學方面的講座和課程,又或是接受心理師的協助,只要資訊與協助來源是有專業心理科學基礎和專業道德的,都是很好的管道。畢竟這種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領域,還是需要有相關專業訓練的人來提供協助。
靈性面的成長呢,就複雜多了。一談到靈性,很多人聯想到的都是宗教標籤或是特異功能。近年來更流行「自稱不是宗教的宗教」,使對宗教標籤有排斥感的人不知不覺又進入了另一套宗教系統。(所以我提到宗教的時候,也包含那些自稱不是宗教的宗教。)
靈性成長一定要和宗教結合嗎?如果你還記得先前文章說明靈性是什麼,那你應該可以這樣想:「在系統性的信仰出現之前,人類難道就沒有靈性成長嗎?」
因為把宗教和靈性成長畫上錯誤等號的緣故,所以有些人反而限制了自己靈性成長的空間。執著於某些儀式、某些教條、某些經典,拘泥在知性面的追求和儀式性的作為,卻沒有和自己的心連結,在這個過程中只不過充滿了過度努力的焦慮,卻失去了內在的感受性。
在靈性成長的過程中,接觸宗教、採用儀式、聽聽道理、看看書或經典,並沒有不好,但那些都是輔助性質,而非靈性成長的重點。台語有句俗話:「一手唸經,一手摸乳」。唸經唸再多,內心還是亂七八糟沒長進,豈稱得上靈性成長?或是在知性上「很乖」,認真閱讀經典或「心靈成長書籍」,或者大師說什麼就做什麼,表面一副虔誠有靈性的樣子,滿口術語,可是內在卻沒有真正的靈性體驗,豈能真正享受到靈性成長的滿足?我往往看到這類人的靈性發展受阻,換來的是不自知的焦慮。
靈性成長其實是一個人內在的感受,以及將此感受由內而外應用在自己的行動和世界觀中。如果你「感覺」這個世界──以一種你能說明或不能說明的方式──是有道理的,你自然而然會把這種感覺顯化在你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並且影響你的自處。如果你「感覺」自己的存在有更勝於生理滿足和心理健康的意義與價值,你就會把這種感覺顯化在你的生活模式當中。
很抽象?沒錯,超級抽象的!這就是靈性面啊!
如果你透過宗教信仰、儀式、經典、求知等等具體的行為,能夠感覺到靈性的成長,那就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的這些具體行為沒有帶給你內在靈性的任何感受,或許表示你在靈性成長的追求方向出了問題:一直往外求,卻和自己的內在脫節了。
「感受」,是靈性成長的一大關鍵。這裡所說的,並非心理學中所談的「情緒」,而是更超越情緒的感受性。
你是否能從或大或小的經驗中得到感動?
你是否能從或大或小的經驗中得到啟發?
那些感動或啟發,是否對你造成了深度的改變,或者成長?
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的這段詩句很有名(徐志摩譯):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無限掌中置
剎那成永恆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雖然一般會把他這段話詮釋為「用心體會身邊細微中的大美好,使之成為永恆」之意,但我想借用這段詩引申為靈性成長的例子。
如果你看到一粒沙,就只是看到一粒沙;看到一朵花就是一朵花,那麼你就是處在看什麼是什麼的階段。
如果你看到一粒沙,會想去摸摸看、玩玩看;看到一朵花,想摸想聞,你追求感官的刺激或滿足,算是身體體驗。
如果你看到一粒沙,想到的是科學上對於沙子的解釋、沙子怎麼來;看到一朵花,想到的是花朵的知識和研究,那麼這是知性面。
如果你看到一粒沙或一朵花,想起了與它有關的回憶,感覺到與那些回憶有關的情緒,那麼你在經歷一種心理情緒反應。
如果你看到一粒沙,你被小小的一粒沙啟發了,想到了更廣的哲思,感受到了深刻的感動,甚至感覺到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而這種感受帶給了你一種心靈深處的啟發和提升,使你感覺到自己又成長了一些,那麼這類似是一種靈性體驗。
沒有人可以說服你該如何感受一顆小小的沙礫。大師或書籍可以分析沙子給你聽,也可以告訴你該如何看待沙子,甚至告訴你對著沙子冥想你就會得道升天;可是,只有你自己能夠感受它、感受超乎於它的體驗。
如果我們要用稍微心理學一點的方式來談這個「靈性成長」所需要的條件,可以說,當我們能夠跳脫具象思考的框架,去感受、去感動、去舉一反三地擴展有限的體驗至更廣泛的哲思,或許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讓自己的靈性再成長一些。換句話說,想要追求靈性成長,或許需要先打破自己腦袋裡的侷限,並且感覺到自己的心。
這樣的特質,我們常常可以在(廣義的)藝術家身上看到。我們常看到靈性層次高的畫家,他們的作品通常並不是看什麼畫什麼、追求視覺之美而已;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更大更深的意義,甚至可能曲高和寡,或者高深莫測。我們看到許多表演藝術家,對於日常生活、社會現象、心理狀態的觀察極為細膩,然後做出更有深度的詮釋。或者,就像William Blake以及很多的詩人,從細微之處感受到豐富的體驗。
這並不是說,藝術家一定都有很高的靈性,也不是說非得是藝術家才能發展高度的靈性。只不過藝術家剛好很適合當作例子罷了。
回來說靈性成長的方法。
本文並不是反對參與系統性的信仰,也不是反對採用各種具象的靈性追求手段。事實上,我自己也會進行一些儀式、參與一些宗教活動,但重點在於,無論做什麼,它都必須帶給我靈性體驗,否則沒有意義。而這靈性體驗,並不是靠他人給的,而是我自己必須發自內在允許這個感受出現,我必須打開俗世養成的枷鎖、誠實面對並連結自己的內心,並且允許「啟發」的出現,而非拘泥在型式上。
(該不會看到這裡,有人會想問我:你做的儀式是什麼?參加什麼活動?吼,重點不是這個啦。不過以後有緣的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許可以一起來喔。)
無論我們是否採用具體的手段、是否參與特定的信仰系統,我們都需要開放自己的腦袋,並且好好連結自己的內心,從大大小小的經驗中啟發更大的意義,也從那些經驗和啟發中獲得真正的感動,於是讓我們的靈性有更多一點成長。
(最後……說真的,我很擔心這篇沒幾個人看得懂,因為真的很抽象啊。如果我沒有過這類體驗,我可能也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