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分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內容從台灣人的嚴重種族歧視談到國際觀,非常不錯,也使我感觸良多。
我剛好經歷了台灣強力推廣才藝班的年代 — 「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How are you? Fine. Thanks. And you?」這種。那時只是小孩子的我,根本不懂什麼生硬的議題,但是當許多家長向才藝班表達不希望老師是黑人,而導致我的第一位外籍老師短短幾個月就離職,我覺得這世界有點不對勁。
這些家長不在乎當初的黑人女老師對學生們多麼溫柔、有耐心、肯付出關心,而之後的金髮碧眼白人男老師「們」就算再怎麼誤人子弟,他們都認為白人老師比黑人老師好。
小時候在學校,老師在課堂上請「山胞」(當時沒有「原住民」這樣的用語習慣) 同學舉手或起立,沒有一位原住民同學承認自己的身分。這反應了什麼?當下我也覺得這世界有點不對勁。
或是在學校,老師請基督徒同學舉手,許多基督徒同學都是考慮了一下才心有顧忌地舉起手。怕什麼?
長大之後,也遇過從小在美國出生長大、母語英語的亞裔人士到台灣應徵美語教師的工作,卻被雇主直接明白告知,因為他的黃面孔難以說服家長(客人)接受他是「外籍老師」,所以若要用他,只會以「中師/台師」身分雇用他(薪水較低、待遇較差)。再加上其他的在台生活經驗,這位亞裔美國人大怒,直說台灣真是一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國家。事實上,他不是個案。這種故事我其實反覆聽到。
台灣文化對於白人和英文使用者還算友善,即使這種友善是一種正向歧視 (該文已說明)。若剛好不是白人,母語又不是好萊塢腔的美語,或者不是日本人,在台灣的體驗就不一定是友善的了。
關於台灣人的種族歧視現象,該文已經描述不少,我就不再重複。我只是想補充一些看法。
台灣人的歧視何止只限對於外國人?又何止限於種族?對於自己人的歧視也不見得手軟。從小就見到許多原住民朋友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原住民身分。鄉民們開口閉口的「三寶」和「ㄈㄈ尺」。主要廣播電台公然主張老年人不宜開車。宗教敵意?單親家庭的小孩?應徵工作時除了專業能力以外還要參考你的外貌、感情狀態、私人生活、祖宗八代?這些都只是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生的歧視的一小部分。
我認為歧視是人類的天性。台灣人有這麼多的歧視,歧視本身不足為奇,足以為奇的是我們沒有一個已開發文明國家的自覺和自制。
我不認為美國人的歧視現象有比台灣好多少,但是他們懂得政治正確,有自覺和自制。美國在制度上對歧視有明確的規範,因此人們就算內心有歧視的態度,也知道要自制、不要口無遮攔,以免惹上麻煩。他們的制度消除了某種程度的歧視,剩下消除不了的,就化為隱性歧視 (covert discrimination)。(當然,在川普政權下,許多的歧視變得顯性、更多人不再隱藏自己的歧視。)
美國的許多公司都會聘請專人來教授多元文化尊重課程,就是怕員工和管理階層一時白目做錯什麼踩到歧視紅線的事。如果被告不只損失了金錢,連公司形象也會賠掉。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對歧視零容忍,被認為具有歧視的人或公司,下場就像在台灣媒體黑掉一樣慘,口誅筆伐、人人唾棄。(再強調一次,他們不是沒有歧視,只是更隱晦。我一天到晚遇到隱形歧視,內傷沒藥醫。)
像是直接告訴求職者「因為你是亞洲人,所以不能給你這份工作」的話,你在美國不太可能聽得到,因為這根本就是告訴對方「來告我吧!摧毀我的公司吧!」就算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不雇用你,他們也會找個冠冕堂皇、政治正確的理由給你。你要說他們很假也可以,但好處是大家不會日日生活在被直接歧視的壓力當中。
這種多元文化尊重課程的基礎單元,大概可以分為這幾個項目:
– 為什麼要有多元文化素養?
– 什麼是多元文化素養?
– 區分stereotype (刻板印象)、preference (偏好)、bias (偏差)、prejudice (偏見)、discrimination (歧視/排擠)
– 自我覺察
以上還只是「基礎」單元。可是以我片面的觀察,這些基礎單元,我覺得大部分的台灣人都不及格。
正因為沒有這些能力,所以不覺得多元文化素養有什麼重要,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麼;沒有自我覺察,連自己在歧視別人或投射刻板印象和偏見都不知道,或是有時區分不出什麼是歧視,什麼是偏見,什麼是刻板印象或偏誤,或是被指正時急忙採取防衛的態度而非虛心學習改變。
更可悲的,是連自己被歧視都不知道,因為他壓根不知道什麼是歧視,連顯性歧視都不知道,更別說要體察隱性歧視。這種可悲的現象,我在海外台灣人身上看了很多。因為不知道自己被歧視,所以也不知道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尊重。
這種要開班上課的東西,當然不可能透過一篇文章就傳道、授業、解惑。我曾在美國的科羅拉多自由大學(Colorado Free University) 開授《超越政治正確:適應多元文化》(Beyond Political Correctness: Getting Comfortable with Diversity),就是這樣的課程。
我雖然非常欣賞本文一開頭所引用的文章,但我並不認同其中少部分內容。我不認為這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可能是彼此角度不同的問題。
當該作者談到「國際觀」時,以一連串的國際政治社會考題來測試讀者的國際觀程度。但在我的工作領域中,我們並不談中文俗稱的「國際觀」。即使是英文的「world view」,強調的是一個人看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個人對世界了解多少;而所謂的「世界」,並不只是具象的地球、國家、社會組織,更延伸到了一個人的個人價值觀、心靈領域等抽象的層面。多元文化素養,和world view,以及中文所說的「國際觀」,不完全相同,所以以下屏除中文的「國際觀」概念。
培養多元文化素養,在某方面是要讓一個人,包括一整個社會,具有更有彈性、更有包容性的world view。藉由具備這樣的彈性和包容性,就能進一步達到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謙卑。
甚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來談心理學上的術語:基模 (schema)。
基模是個體用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此模式是由個體習得的各種經驗、意識、概念等構成一個與外界現實世界相對應的抽象的認知架構。它是存在人腦海中的認知架構,包含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屬性,以及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但基模有個缺點是它可能會引起刻板印象。(懶得自己想破頭解釋,直接引用教育wiki的內容。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9F%BA%E6%A8%A1(Schema))
好,這種學術文句是不是很想讓你關掉網頁?我們換成白話文來說吧。嬰兒成長為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這樣的過程,是不是一連串的學習?從躺著什麼都不懂的一個軟趴趴生物,到開始了解週遭的人跟他的生存有密切的關係,再進一步瞭解到這些人類還分別與他有不同的關係、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類別?
或是,幼兒在學習語言和動物,假如一開始他學會了狗,但還不懂其他動物的區別時,很可能看到貓也說是狗,因為同樣是四隻腳、毛茸茸的、有尾巴的。
如果這個孩子沒有能力去分辨差異,且不能調整、打破、重建框架,他可能一輩子都以為只要有四隻腳、毛茸茸的、有尾巴的生物都是狗。
他必須要了解到底什麼才是狗,什麼不是狗。就算是狗,又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狗,甚至有的狗並沒有尾巴,或是有些狗生病了沒有毛或少了腿。有四隻腳、毛茸茸的、有尾巴的生物卻不是狗,那是什麼?
這種基模的彈性,影響了一個人在理解世界時的能力。正因為基模是人與生俱來就存在的,所以我認為歧視也是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的天性。
我不知道有沒有別的學者把基模跟歧視連結在一起討論,我自己並沒有去尋找相關的研究或理論,所以本文完全只是自己沒有做嚴謹研究的片面觀點。
我認為身而為人,無可避免地會充滿許多的刻板印象,也可說是某種基模。我們需要這些基模和刻板印象才能有效率地運作,可是僵化的基模和刻板印象也有缺點:使我們缺乏學習的彈性能力而無法保持開放的心胸、容易死守刻板印象、容易掉入歧視的盲點。身而為人都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是一個人能不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刻板印象、願不願意承認、願不願意被挑戰,才是一個人學習與成長的表現。
一個死守著刻板印象,進而歧視他人卻不自知,甚至明知故犯者,就像一個看到有四隻腳、毛茸茸的、有尾巴的生物就說是狗,看到尾巴被剪掉的柯基犬就說那不是狗,被他人糾正還堅持自己沒錯的人一樣。
又像是,我收養的孩子是台灣原住民,在美國遇到台灣同鄉,即使我說他們是「原住民」,但有些人還是脫口而出就說「山地人」,不管我糾正幾次,他們還是堅持要說「山地人」。這種帶有歧視性的語言,改都不改,為了保護我的孩子,我乾脆帶他們離開,並教育他們以後遇到別人使用不妥當的用語稱呼他們時,要怎麼處理。當然,首先要讓他們知道,雖然他們是小孩,但是面對大人時,他們仍有權利維護自己的尊嚴,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替他們決定自己的身分認同。
我不認為那些以「山地人」稱呼我的孩子的人就是歧視者,因為有些人可能已經年紀很大,一輩子都是使用這樣的詞彙,甚至離開台灣太久幾乎沒有接觸到「原住民」三個字,使用那樣的語言是一種習慣,不代表他們認定我的孩子住山上,也不代表他們一定具備某些刻板印象。但是那種僵化、不接受新知識、不尊重當事人自我身分的態度,才是缺乏多元文化素養的表現。
世界上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即使回答不出引文作者的那些考題,並不代表你就缺乏多元文化素養。或許你只是以中文定義的知識性「世界觀」不算好,但如果你是一個基模很有彈性的人,你仍可以是一個有良好多元文化素養的人,因為你有調整和學習的能力。
比方說,你可能不知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你願意學習,聽別人說、自己查Google,你都能夠學到這個知識。你可能不知道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是誰,但是你面對不熟悉的深膚色人種,你很願意敞開心房學習並了解他們的一切,而不是套用主流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刻板觀念,那麼你就是金恩博士所欣賞的好夥伴。
因此,在做多元文化素養的訓練時,從來就不在於一個人「知道」多少,而在於一個人的基模有多少彈性、在於一個人面對已知與未知的態度。
有時候太強調具象的硬知識,卻沒有多元文化素養,反而可能更強化刻板印象。例如,當我和一位以色列裔的卡巴拉老師談話時,言語中不小心暗示了卡巴拉和猶太教是同一掛的,他淡淡地回應:「雖然我來自以色列,血統也可算是猶太人,但我是卡巴拉教徒,不是猶太教徒。」
我當場真的很不好意思。誰叫我自作聰明?我在網路上試圖了解卡巴拉是什麼宗教,結果看到一些資料都說卡巴拉教就是猶太教的一種,所以就認為這樣的知識沒錯,因而理所當然的對那位卡巴拉老師表達出這樣的觀念,卻造成了冒犯。事實上,當事人怎麼想才重要,我們將自以為的硬知事強加於對方,就顯得可笑。
又像是有一次在美國搭國內班機,坐在我旁邊的一對白人老夫妻和我聊起來,知道我是台灣人,老先生就說「喔,台灣是農業社會啊。」我愣了一下,告訴他不是。他接著和我爭論許久,堅持台灣到處都是農田,只因為他看到的書上說台灣是農業社會,可是他從來沒來過台灣……
博學多聞、具備很多硬知識當然是好事,但缺乏自覺、彈性、包容度,卻是危險的、是多元文化素養不足的。把豐富的硬知識當作多元文化素養,危險就是很容易失去對當事人的尊重、忘記特例和次文化的存在、形成另一種刻板印象和偏見。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態度」,卻可以使我們與有差異性或不熟悉的他人建立更好的互動與瞭解。你的多元文化素養如何呢?
在我的心理助人工作中,「多元文化取向」是我一貫的基礎。這並非只適用在種族、國籍、語言不同的案主。事實上,每個人都來自各種不同的文化組成,而我相信一位療癒者若能從多元文化的基礎出發,會更能夠幫助來自不同人生旅途的每一位案主,而且彼此的差異或無知不但不會是助人工作中的絆腳石,甚至可能是很好的療癒材料。於是,無論是本地人、新住民、跨文化戀情或跨文化婚姻、與我有著顯著差別的人生經驗的人,都能在多元文化取向中得到尊重、同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