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前面的文章,只是因某種原因直接來到這篇文章、身邊有自戀型人格者、希望知道「如何與自戀型人格相處」。若是如此,我想強烈建議你先從前面的基本知識開始循序漸進地閱讀,你會更瞭解此篇與下篇所給的建議的立論基礎、更瞭解與自戀型人格者相處的重要基本知識,你也不會因為不瞭解基礎觀念,而誤以為文章中使用「病態自戀狂」一詞是一種惡意攻擊,或是認為自己並非自戀型虐待受害者而放棄知識。(請利用本網頁提供的目錄,逐篇閱讀。若您用手機或較小的螢幕視窗觀看,目錄可能自動顯示在下方;較大的螢幕,則會顯示在右方。)
知識就是力量。在我接觸超過一萬人的自戀型虐待受害者中,觀察到很多的固定模式與共通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對於病態自戀關係(或自戀型虐待)缺乏基礎知識的人,永遠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極難處理這段關係,於是使自己的心理健康不斷惡化,並且對於專業的意見斥之以鼻。唯有對自戀型人格的關係議題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你才會瞭解以下建議的務實和合理,也才會瞭解自己的盲點。那些建立了基礎知識的人,通常都能夠進而理解「如何與自戀型人格相處」的相關建議。
如果你已經是用功的讀者,已經看過我之前對自戀型虐待和自戀型人格的系統性介紹整理,發現了自己是自戀型虐待中的受害者,你心中可能吶喊著:「好!我算是了解病態自戀狂了,也知道我遭到自戀型虐待了,現在我比較了解自己的處境了。可是,我還是困在裡面啊!你告訴我,我該怎麼辦?」
這是最務實的問題,卻也是最知易行難的部分。我可以在這裡直接列一個清單給你,但我確定百分之九十的長期受虐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做不到!
而且基礎知識越不足的人,越沒有動機去實踐!
不相信?那來試試看啊。
身為受害者,你要做的是這些:
能夠看到這個清單就身體力行的長期受害者,少之又少。如果你是其中之一,我非常佩服你的理解力和行動力,可能你受創的狀況尚不嚴重、成長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建立了較健康的自尊和自我效能。
但如果你屬於「做不到」、「不理解」的多數,也不需尷尬,因為這是正常現象。畢竟你已經受到重傷,可能還有創傷束縛的狀況,要你立刻身體力行,就像是要一位剛出車禍撞斷腿的傷者立刻爬起來去跑馬拉松那般地不合理啊!
知易行難,是脫離自戀型虐待的常見現象,但是透過知識、透過支持、透過妥善的配套,甚至尋求專業協助,都能使你把知識化為成功且安全的行動。
但是,先有知性的了解,你才會漸漸有情緒上的準備,最後才能產生行動。所以先來了解一下清單中的各項建議吧。
放棄改變病態自戀狂
請身為受害者的你接受現實:他是無法也不願改變的病態自戀狂。病態自戀狂就是有病態自戀的人,有很深的人格病態。絕大多數的人格病態都是無法根治的,更何況病態自戀作祟下,他通常不願承認或面對自己很有病的事實;就算承認了,也缺乏改變的動機,因為他們的病態自戀是他們方便的應對機制,加上本質上的缺乏同理心、不在乎他人的痛苦,所以他們通常沒有病識感、沒有改變動機。既然不是沒有自覺,就是沒有真誠的改變動機,當然也無法從根本改變。
他們如果看似有所改變,那通常都是以操弄為目的的表面手段,比方說為了讓你相信他、使你不離開他、繼續困住你,所以暫時改變對你的態度或行為;可是你一旦再度陷入他的掌控中,他就會故態復萌,甚至變本加厲。
如果他能夠真心、根本地改變,那表示他原本就不是病態自戀狂了,也不屬於我們這一系列探討的範圍。既然他是病態自戀狂,他就不會改變,而且你的處境會越來越糟。如果你鍥而不捨想要「救贖」他、改變他、改善這段關係、不斷檢討自己,你只會陷得更深、更容易被他操弄,於是更難自救。你不只什麼都救不了,連自己都一起陪葬。
所以,只要你發現他是病態自戀狂,請立刻改變你的期待、認清現實、放棄改變對方、放棄挽救這段關係。
斷絕往來
前面的文章簡單提過「斷絕往來」這件事。這不只是分手。光是宣布終止關係,並不能阻止有心糾纏你的病態自戀狂。如果分手並不能讓你們乾乾淨淨、互不往來,你必須要徹底斷絕與他的一切關聯。不只是明顯的騷擾、找麻煩、試圖與你復合,有時候還有一些隱晦的騷擾,都可能使受害者非常困擾或反覆受創。對於受創頗深的受害者,甚至是間接得知他的消息、聽到他的名字,都可能勾起創傷反應,使得復原之路遙遙無期。因此你必須與他做非常完全的切割與斷絕,才能讓自己有更好的人生。不見、不看、不聽、不互動。
有時候還會有些飛猴在當中作祟,試圖當和事佬、替病態自戀狂傳話、透漏你的消息給他、以他們的無知批判你……等等。或者有些飛猴不尊重你的界線、時常誘發你的創傷反應。當飛猴不能尊重你的界線時,當他們直接或間接製造你的痛苦時,你也需要與這些飛猴斷絕往來,以保護自己、給自己療癒的空間。
如果你依然處在反覆受傷的情境當中,是沒有機會好好療癒的。這就像是有人一直拿刀捅你,每次捅你一刀你就試圖止血、包紮、止痛,可是你只不過是不斷地處理傷口,卻沒有一刻是完好無傷、舒服自在的。舊傷未癒,新傷又來,甚至可能致命。如果同一個傷口被反覆刺傷,那個傷口更沒有機會復原,甚至會潰爛或成為重傷。你必須停止被傷害,你才有機會完整療傷、重獲安全與健康。同理,你必須遠離、斷絕病態自戀狂,你才有機會做深度的療癒。
所有的專家一致認為,徹底的斷絕往來(no contact)是受害者最該做的事情。可是非常多的受害者覺得很困難。已經長期被病態自戀狂操弄控制的受害者,很可能已經失去切割這段關係的心理能量、非常依賴病態自戀狂。
而且,受害者已經長期習慣以各種理由合理化這段關係、合理化虐待行為、合理化為何不離開,加上損壞的自尊、習得的無助、缺乏自我效能,所以一時很難跳脫那些合理化的習慣,外人會覺得受害者似乎在找各種藉口不離開。比方說,受害者可能說自己沒有經濟能力離開,卻不試著找工作、拒絕別人的金援;怕被對方暴力報復,但不相信或不願向家暴支援系統求助;或是用小孩當藉口不肯離婚、說自己分手後沒有機會找好對象……等等。理由五花八門,在外人聽來都是藉口、都是不理性的、都是可解決的、或是重要性本末倒置的,但是對於當事人來說,那些情緒的強度和低自尊帶來的恐懼,都使得這些理由非常有力,足以使他們失去逃脫的能力。
此外,創傷束縛使得受害者對病態自戀狂有強烈的情感,即使行動上分手了,心理上卻猶如經歷戒斷症狀一樣痛苦,很容易一時撐不過去又與病態自戀狂復合。
事實上,研究發現,愛情對人類腦部所造成的影響,極似毒品成癮,而且愛情關係的破裂或結束,也像戒毒一樣使腦部出現戒斷症狀般的反應。一般人若熱戀過再分手,很可能都體會過這樣的感覺。但是,對於自戀型虐待的受害者,影響又更為嚴重,因為還加上許多複雜性。
更何況,要徹底與他人切割、永不往來,對心理健康的一般人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了,受害者此時的切割很可能不只是切割一個人,有可能是切割好幾個人、切割一整個人際網絡、斷絕了許多資源。這比一般的切割更需要決絕的勇氣,而受害者的心理機制卻正好脆弱、難斷。
我們必須體諒受害者,旁人覺得簡單理性的事情,對於受創甚深的受害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但同時,也請想要脫離痛苦的受害者鼓起勇氣、堅持毅力,與有毒的人斷絕往來。唯有如此,你才有機會自救、療癒自己、讓自己健康快樂起來,而不是繼續被摧毀。
冷處理(如果無法斷絕往來)
有些情況使你無法與病態自戀狂或飛猴斷絕往來。可能你們有孩子,或是有法律上的義務,或有人身安全的擔憂、或者你們是親子關係(台灣的法律對於親子關係的規範,和社會制度,增加了斷絕病態自戀狂父母的難度)……等等。
首先,我會建議你與信任且了解自戀型虐待的專業人士談談,釐清一下那些理由究竟是合理的顧慮,還是不願離開的藉口。許多受害者常常無法分辨兩者,或因為不知道有可利用的資源,所以以為自己真的不能斷絕往來。畢竟身為長期受到自戀型虐待的受害者,很可能已經被病態自戀狂精神虐待至失去良好的判斷力,強烈的情感依附(創傷束縛)使得你可能錯把藉口當理由、或是看不到解套的辦法。
你可能知道,很多受虐的孩童被政府、社工介入,要把他們與施虐的父母分開時,他們會強烈抗拒、不願離開虐待自己的父母,即使他們被凌虐時非常痛苦、平常也不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好。明明痛苦、危險,卻因為本能上的強烈情感依附而不願離開,就很像一些受到創傷束縛的受害者的反應,只不過自戀型虐待中的受害者並非出於本能上的依附,而是在病態自戀狂長期的操弄與虐待下造成了創傷束縛的狀況。
因此,透過專家陪你一起分析、研究解套的辦法,可以較可靠地確定你究竟是真的離不開,還是受到非理性的創傷束縛所困。
在釐清過後,如果的確存在無法斷絕往來的理由,那麼不得已的辦法就是「冷處理(gray rock)」。
英文的gray rock(灰石頭),是說一個人就像一顆灰石頭一樣毫無情緒反應。中文的「冷處理」算是比較接近的意思。
如果你切割不了這個有毒的人、被迫要與他繼續往來,你可以先盡可能地與他拉開距離。這包括生活上的距離,也包括情感上的距離。
然後,盡量不給他反應或回應。如果必須應對,就盡量不對他的所作所為有情緒的反應,以簡短、平靜、理性、禮貌的方式回應他。
許多人可能在小時候聽過這樣的建議:如果有另一個小孩一直鬧你、捉弄你,不要跟他起衝突,也不要哭、不要生氣,不要給他任何反應,漸漸得他就覺得無趣而放棄鬧你了。
當然,這樣的建議並不適用在所有的情境中。如果對方已經造成你很大的危險,你當然必須自我防衛所以有強烈的反應。但是你都已經離不開了,對病態自戀狂反抗或爭執是無效的,不能改變他,甚至可能使狀況更惡化,你還能做什麼呢?
不與他起衝突,一方面是避免他加重虐待,另一方面是預防你自己因為他的反應而更加受傷。
不給他情緒反應,只採取淡定的態度,是讓他覺得他得不到他預期的操弄結果。你的冷處理可能使他漸漸發現無法透過虐待手段得到操弄或自尊方面的滿足。初期他可能會加重手段,試圖得到你的情緒反應,但試多了以後、屢次失敗,他就可能會像那個捉弄別人的小孩一樣失去興趣,不「故意」折騰你,試圖去找新的獵物。
但是,但是,但是……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千萬不要以為冷處理就是停止自戀型虐待的辦法。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
這只是使他不那麼「故意」刺激你,但是病態自戀狂是根本的病態自戀、人格異常,所以他們仍會「不小心」或「習慣性」地傷害你。
甚至在你剛開始採用冷處理的時候,他會因為摸不著頭腦,而加強對你的刺激,試圖引起你的反應。
無論是什麼建議,你都必須仔細評估安全性。如果你認為不安全,千萬不要盲目去做,最好與專家諮詢。安全第一。
冷處理並不是解決之道,也沒有什麼好處。冷處理只是在不得已的困境中的一種辦法。但是即使做到冷處理,長期與病態自戀狂糾纏下去,依然會對你的心理健康產生傷害。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想知道如何與自戀型人格相處,可是你的建議都是叫我不要相處!根本答非所問啊!」如果你有這種反應,十之八九是因為你沒有建立對病態自戀(或自戀型人格)的基本瞭解。我仍必須建議你,請從頭開始閱讀,也許你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了。
西方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與按例。那些「教導如何與自戀型人格者維持關係」的建議,其實都是在助長傷害。如果你仍處於抗拒並否定這段關係毒性重大的狀態中,更足以顯示那位病態自戀狂對你的洗腦與操弄有多麼嚴重,或者你自己的獵物體質可能很強烈。也許你會需要熟悉自戀型虐待的專業人士協助你從自我洗腦或自戀狂洗腦中走出來。
*「受害者該怎麼辦」這個主題實在太長,所以我分兩篇文章發佈。請繼續閱讀下一篇。
**如果你並沒有閱讀過先前的文章,不確定病態自戀狂的定義,建議你從頭閱讀。病態自戀狂並不只是有自戀性人格的人喔。
許多的受害者有獵物體質。有獵物體質的人,大部分(但並非每一位)是因為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CPTSD)。即使原本沒有,在遭受一段時間較嚴重的自戀型虐待後,也很可能會產生CPTSD。除了可以閱讀本站的CPTSD相關文章外,非常推薦你閱讀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大師、美國加州心理治療師彼得.沃克所著作,由我翻譯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可得到最完整的知識,也可透過閱讀此書得到自我療癒。點選書名或書本封面圖,皆可連結到博客來購書網頁。(本書於2020年2月17日上市。)
另推薦您按讚追蹤我的臉書粉絲專頁,可以獲得新文章通知,以及講座、課程、團體、和各種活動的最新消息,不錯過各種成長與療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