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說,這篇要來談談受害者該怎麼做。可是著手要寫時,卻發現在談受害者怎麼辦之前,必須先探討其他的議題,所以請恕我不依計畫行事。
雖然我們談了那麼多病態自戀狂的心理、人格、和虐待手段,但是如果我們只理解了病態自戀狂,卻不瞭解自戀型虐待對於受害者的影響、受害者的狀態,我們很可能會用「旁觀者清」的態度對待受害者、無法理解受害者為何困在那個有毒的關係中卻不自救、無法理解受害者為什麼「怪怪的」。在缺乏理解的前提下,如果加上「關心則亂」,很可能給予受害者更多的壓力和困擾,使得受害者更痛苦。因此,我們先來了解自戀型虐待對受害者常見的傷害吧。
自尊損壞
先前多篇文章都提到自尊損壞的問題。許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模糊抽象的說法。自尊是個很大的議題,在有限的篇幅中,我只能用簡短的方式表達。一個自尊原本在健康範圍內的人,如果發生了自尊損壞,基本上會變得對自己充滿了不確定、質疑自己的一切、失去自信,自己不再覺得是自己,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靠不住、失去獨立性、需要依賴他人、沒有價值。當自尊不健康的時候,就會延伸出一連串的不健康心理狀態。病態自戀狂是低自尊扭曲發展的一種極端類型,但是低自尊還有其他的樣貌,像是自戀型虐待中的受害者,受虐導致低自尊,並沒有變成病態自戀狂,而是失去自我、自我打擊。
身份認同危機
受害者可能會有「自己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感覺。如果是童年時被主要照顧者以自戀型虐待養育,這種身份議題很可能會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狀態,從小到大都覺得對自己不確定,雖然可能能夠以外在觀點形容或標籤自己,例如「我是好學生」、「我很聰明」之類,但內心卻一直無法感覺到一種穩定的、紮根的自己。這是否聽起來很像病態自戀狂的空洞內在?的確,但是病態自戀狂有毒,並且無法真誠地面對自己、與真我脫節,這是一大差別。
如果沒有這樣的童年經驗,即使本來有穩定紮實的自我身份感,也可能在自戀型虐待關係中受到破壞,變得對自己充滿不確定、覺得自己已經不是以前的自己了。一方面是因為自尊的損壞,另一方面很具象的原因是,畢竟自己可能原本很有自信、覺得自己也不笨、覺得自己能力不錯……等等,可是現在卻變得沒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怎麼該愛自己的人卻如此對待自己,這樣的反差,也足以使一個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是以前以為的自己。
有苦難言
還記得病態自戀狂常採用煤氣燈嗎?加上其他的手段,加上自尊受到損壞,受害者很容易被洗腦得漸漸難以分辨是非對錯、過度承攬責任、過度自責。
許多受害者不知道如何對外人訴苦、求救,或是訴苦時完全沒有提及施虐者的傷害性模式,所以沒有仔細觀察、瞭解受害者處境的外人,很可能不知道受害者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中,只覺得受害者「怪怪的」、「情緒不穩定」、「莫名的充滿負能量」、「好像在隱藏什麼」、「好好的是在不開心什麼」……等等。
受害者不對外人說明自己的狀況,常常是因為對於自己的處境很可能充滿了羞恥感,而且因為煤氣燈作祟使他不見得知道痛苦來自何處(當局者迷)、如何組織描述自己的遭遇讓他人理解(自戀型虐待太抽象或反常理所以難以用簡單的線性邏輯描述)、或是因為痛苦與羞恥感太強烈而引發逃避或否認的自我防衛機制(用鴕鳥心態來面對這個痛苦的現實),所以有苦卻不說。
也很可能是受害者覺得他人不會懂,或者他人不會支持、同理自己,可能會被他人指責批評,因為害怕受傷,於是選擇不說。
更何況,很多受害者在煤氣燈的洗腦之下,甚至會質疑自己的判斷,懷疑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卻沒有考慮過其實對方是施虐者的可能性。尤其很多受害者本身具備「獵物體質」,獵物體質使得他們處在一個不利的位置,過度替別人(包括施虐者)開脫、過度承攬責任,加上煤氣燈,就出現了受害者自我質疑、自我責怪的狀況。甚至進入諮商中,會說成是自己有問題或有錯、真正的施虐者其實不壞或沒有大錯、關係還好可是自己不快樂。如果諮商師本身對於自戀型虐待議題不夠瞭解,很可能因為受害者這樣被洗腦後的「濾鏡」呈現而無法得知真相,也無法深入協助受害者。
有許多受害者,因為缺乏可用的詞彙,所以無法用語言說明自己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受害者在閱讀了自戀型虐待相關的書籍與文章後,會感到如釋重負並且開始覺得有能力求救的原因:他們終於能夠用語言去理解、表達自己的遭遇和狀態了。這也是為何我要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原因。
也有部分的受害人,可能因為某些現實因素,必須隱藏自己的痛苦、報喜不報憂,必須呈現自己過得很好的形象,於是外人更不可能知道受害人的真實處境。
失去人際與其他資源
病態自戀狂可能會破壞或操弄受害者的人際關係,或是受害者難以得到親友的理解或支持導致疏離,抑或是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導致社交能力不良,所以受害者常會失去人際資源。此外,病態自戀狂也可能控制了受害者的經濟、行動自由。
人身安全問題
如果病態自戀狂有肢體暴力、性暴力、或威脅採取暴力手段,想當然耳受害者會承受人身安全的危險,並且處在恐懼之中。
有一些病態自戀狂無法或不願忠於一位性伴侶,所以可能置性伴侶於性病風險之中。或是有些病態自戀狂傾向於採取高風險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快感,比方濫用藥物、酗酒、濫交、不負責任的金錢使用……等等,也間接使受害者處於風險中。
如坐針氈
與病態自戀狂深入相處或生活,如過去的文章所說,很可能會被他貶低、無止盡地挑剔批評、過度控制、用不一致的標準要求或衡量,而且通常難以溝通,所以受害者時刻處在被批評或打擊的狀態,或是時刻擔心病態自戀狂又會如何挑剔自己、自己哪裡又做錯了、或是他又會如何傷害自己。受害者很可能活在一種無時無刻的自我審查中,並且時常有被批評或傷害的焦慮與恐懼。
孤立感、無助感
因為外人常不知道或不懂受害者的苦,加上病態自戀狂非常可能隻手遮天、顛倒是非黑白、剝奪受害者的社交支持,甚至可能有飛猴的存在,所以受害者很容易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沒有人懂自己的痛苦。
對人、世界失去信任
如果你本來以為的好人卻變成了惡人,如果應該善待你的人卻持續傷害你,如果他人又被他蒙騙而成為飛猴,長期處在這種情境之中,就很可能會對他人失去信任,也會對人生與世界失去信心,人生觀蒙上一層灰色,深怕被傷害、害怕又錯信他人。這也常導致試圖伸出援手的人被受害者拒絕,或是受害者非常消極不接受協助。沒有貶低之意,但一個容易理解的比喻是,一隻被人類多次傷害、虐待的流浪狗,很可能會對人類採取防衛心或敵意,即使有人類想要幫助牠,牠一開始的反應可能都是害怕、逃避、攻擊,如果被領養也可能要一段時間重建信任和正能量。如果能理解這個比喻,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何受害者對於伸出援手的人並不總是立刻接受、為何受害者的人生觀那麼負面了。
絕望
因為孤立感,以及病態自戀狂幾乎不可能改變、自戀型虐待的持續、支持資源的缺乏、心理狀態的受創,受害者很可能會陷入絕望。
焦慮
病態自戀狂常使受害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是動輒得咎,又對自己或一切充滿了不確定,加上上述的現象,不難想像受害者有多焦慮,時時刻刻處在自我質疑、擔心、或害怕之中。
憂鬱
受害者處在痛苦中,加上前述的狀況,出現憂鬱情緒也是常見的現象。
身心疾病
綜合了上述各點,且因為長期承受重大壓力與傷害,許多受害者會出現這些身心症狀或疾病:
失眠
慢性疲勞
大腸激躁症
其他腸胃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
自體免疫疾病
心臟疾病
焦慮症
恐慌症
憂鬱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所以也很容易理解,受害者徹底覺得絕望、走投無路、而且身心狀態嚴重不健康的時候,可能會有自殺意念。畢竟在萬念俱灰、看不到希望、只感到痛苦的時候,對他來說,死亡似乎是唯一的出口。尤其持續被煤氣燈、混淆思考與現實感,加上各種痛苦,也容易使受害者覺得或懷疑自己瘋了、不知怎麼走下去。
受害者會發生的許多狀況,其實都可能屬於列舉的這些身心疾病的症狀,但為了節省篇幅,我暫且不詳述那些症狀,僅以這節的身心症狀或疾病帶過。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詢這些身心疾病的資訊(不過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的中文資訊非常不足)。未來如果有機會我再細說。
外貌改變
也常有受害者變得憔悴、老化快速、過瘦或過胖,但是離開這段有毒的關係、把自己過好以後,整個人看起來變得容光煥發。或是因為缺乏自尊與自信,為了討好病態自戀狂、或安撫被洗腦所導致如影隨形的被批評恐懼,所以過度整形或控制體重。有時候外表可以透漏一些訊號。
認知功能與情緒狀態不良
他人也許不知道受害者有什麼診斷或遭遇了什麼,但是通常可觀察到受害者好像情緒不好或不穩定,或是思考行事不太妥當或合理,甚至因此破壞了他們非常需要的人際關係。這都與上面所說的各種狀況有關,是自戀型虐待下產生的損害。
腦部改變
研究發現,反覆受到情緒虐待或心理虐待的受害人,腦部狀態會發生改變:管理記憶與學習的海馬迴會變小、負責情緒(例如恐懼、哀慟、罪惡感、忌妒、羞恥)和情緒記憶學習的杏仁核會變大。而且,處在虐待關係中越久,這個狀況就越顯著、越嚴重。

OpenStax College [CC BY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受害者常出現卡在情緒中出不來、鬼打牆、學習能力變差、記憶力變差、腦霧的現象,也更能知曉盡快離開自戀型虐待關係有多麼重要。但是,「離開」沒有那麼容易。
即使受害者離開了這段關係,身心狀態的修復並不是立即性的,而是根據傷害的程度需要時間不等的療癒和重建,甚至有些受害者可能從此永遠回不去原本健康的自己了。更何況許多病態自戀狂如前一篇文章所說地持續製造受害者的困擾。但是不了解這個過程的他人有時會失去耐性,覺得「這麼久了還走不出來」、「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自立」,或是無法包容受害者的創傷狀態,於是給與受害者很大的壓力,甚至終止對受害者的支持。這是很可惜的。
*如果你並沒有閱讀過先前的文章,不確定病態自戀狂的定義,建議你從頭閱讀。病態自戀狂並不只是有自戀性人格的人喔。